太阴病10-20到10-26条文总结

【10.20】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五苓散证的脉通常是浮的,五苓散的脉通常是太阳表证的脉啊,那太阴病又是膈上有痰饮,那这个人一定把起来的脉是:沉沉蹋蹋的嘛。那脉一定是沉沉塌塌的,或者是偏弦的,那有痰就偏弦,只是水气的话那还不见得会偏弦。

【10.21】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10.22】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厚朴四物汤方

厚朴二两(炙) 枳实三枚(炙) 半夏半升(洗) 橘皮一两

所以当你,诶,没事忽然肚子鼓起来了,怎么这样子呢?那这个时候呢,大概就是要用一些行气的药啊,把这个肚子消下去。他说就是脾气实啊,就说这个脾气实塞住了不通,所以才会胀在这边。

【10.23】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理中加黄芪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芪三两

治的东西很多的,就脾胃虚冷是一个,这是最标准的;

有会吐血的那种出血,理中汤那个干姜可以让血管通,血栓通了血会归正位,所以天气冷了吐血出血也是用理中汤;

脾胃主四肢,如果一个人他就是睡一觉起来呀,手也肿脚也肿,那也不是那种腹水的肿,因为腹水反而手脚不肿肚子肿,说那种容易手脚肿的理中汤可以。

那你说,泻心汤证或者吴茱萸汤证,什么反胃啦,吐酸水啦,胃胀满啦,其实在用那些专方之前哪,有的时候这个人就是理中汤体质而已,用理中汤就可以先解决掉了。

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说理中汤之前讲说治逸病,劳逸的逸。那治逸病的理中汤,有的时候一个人哪,他的身体状况是什么?就是人哪,不暖,然后累累的,就是这个人,坐在这像这个冷气吹,有些人就是吹的还好,但有一些人在这边已经手脚冰冷了啊,那这个就是理中汤证了,就是你的脾胃行于四肢的气啊,不太够力。

【10.24】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10.25】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10.26】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阴病10-20到10-26条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