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碍你成功的,从来不是性格

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在流行的认知中,性格由先天因素和过往经历等塑造而成,最终定型。可笑的是,大家似乎都一致同意,在极度追求自我和自由的今时今日,决定我们人生的主宰竟然是性格,而非我们的自由意志,竟有了些“万般由性格,半点不由人”的味道。于是,为了认识“真实的”自我,人们沉迷于九型人格、MBTI、DISC等各种性格测试,可这些对我们的生活其实毫无助益。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哈迪的《性格修正》一书为我们阐述了性格真相,以及如何有效自我提升。

本书第一部分“如何正确认识性格”中,首先驳斥了关于性格的几种错误流行观点,如性格是内在和固定的、性格来自过往经历、性格是“本真”的自我,等等,指出这些没有充分科学依据,而人终究是动态的,性格是可塑的。接着,书中指出,性格的真相在于:目标塑造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塑造行动,行动则塑造了性格。换而言之,性格并非过去的产物,而是自行构建的。反过来讲,当你把性格归结于过往、天性等等不可把握的因素时,无非是对现在状态的开脱和对未来的消极,人生也就只能走向平庸。

因此,就性格而言,非常重要的是目标。作者认为目标有三个来源。首先是接触。目标基于接触到的事物而生,因此眼界决定了你的选择和目标,这意味着要通过读书、社交、实践等来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井底之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它自然不会产生更大的目标。其次是欲望。欲望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要完善自我,就必须训练自己渴望自己想要的成果,从而产生一种使命感。再次是信心。信心意味着对实现目标的确定性,信心越强,目标就越有力。

这些如果用我们熟悉的话语来说,其实就是讲“立志”。所谓“目标”,也就是“志”。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树立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规矩,其中首推立志,并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晋代的虞溥在《厉学篇》中也说:“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意思是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回的人会成为颜回那样的人。这与本书中强调的相信才能做到,如出一辙。清末名臣曾国藩讲:“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讲的也是树立了目标,才能脱胎换骨,唤醒内心的力量,成就大事。

书中第二部分“性格塑造的四大影响因素”,以四章分别讲解了影响性格的四大因素。

创伤。创伤会让人产生消极痛苦的情绪,从而妨碍行动。近年大行其道的对原生家庭创伤的庸俗解读,就是将一切归咎于养育中的创伤,却回避了任何创伤都可以疗愈,仿佛过去才是头等大事,于是在自怨自艾中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最终丧失了未来。

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指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可以基于过往,也可以基于想要的未来。这要求我们有意识地理解自身经历,以想要的未来自己为基础构建意义。因此,一段糟糕的经历,你既可以视为自己一贯失败人生的证明,也可以视为自己未来成功必经的挫折插曲。当你以未来想要成为的形象作为自己行动的指示时,性格会根据目标调整。

潜意识。要实现目标,必须在潜意识层面转化自己,从而以行动转变身份认同。

环境。环境是客观限制,是强大的外在影响因素,但其并非不可改变。要设计自己的环境,让它反映未来的自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创造出一个挡掉大部分与实现目标无关事物的环境,亦即选择性地忽视。举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社交媒体提供的都是冗余信息,不值得你整天捧着手机。

针对这四大因素,书中提供了很多具体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成长。

“性格并非永恒,而是一种选择。”周处年少时横行乡里,被视为猛虎、蛟龙一般的危害,遭人痛恨。他后来想痛悔前非,但又担心办不到,于是向名士陆云求教。陆云的回答是:“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周处此后为人大变,竟成为一代忠臣良将。决定我们人生的终究是我们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妨碍你成功的,从来不是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