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难贵,豪门难败?缺少的到底是什么

人类的头脑既是宇宙的光荣,也是宇宙的耻辱。

——帕斯卡

在我们寻求宇宙真理的过程中,给探索注入活力和生命力的,是完全的天真。

从我们一出生,我们就在这完全天真的状态下观察万物。

虽然我们常常觉得它不上台面,也不好意思承认它,但这种天真总是在我们的心里。

这种天真,自己集谦逊和狂放于一身,让我们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内涵,让它们能进入到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天才的智慧,不屈不挠的雄心,坚韧不拔的信念,并不能让我们突破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那看不见又难以逾越的边界。

只有天真能让我们跨越这一边界。

在这过程中,没有知识的位置,只有我们聆听万物,潜心尽兴地沉浸在孩子的游戏中。

——格罗滕迪克

别人的标准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格林讲席文小刚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碰到一个就读于中国顶尖大学的本科生。

这名优秀的学生告诉他,自己这辈子什么都能做到最好——只要想在哪一方面做得最好,就能在哪一方面拔尖,从来没失败过。

学校考试第一、奥数金牌、高考进入顶尖大学……这真是众多学生向往和努力想成为的学霸,所有中国学生的榜样。

中国的家长不知道费了多少劲,想要自己的子女成为这样一个学霸。

但文教授听了以后有些伤心,他说的话或许会引来不同的声音,但发人深省:

中国的尖子学生,中国未来的希望,怎么一辈子尽跟着别人的标准跑。

别人说什么好,自己就往什么方面努力,像丢了魂儿似的。

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洞察、自己的热情、自己的精神在什么地方?

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丧失了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价值。

因为考试好的学生不等于有出息的学生。

这种教育,有害于下一代,有害于中国未来领导世界的愿景。

大概,用“平庸的优秀”来形容是比较恰当的吧。

提到中国的科学活动和科学教育,文教授指出,大家的目的性都太强、太明确:要么为了多发论文,要么为了考试得高分。

而中国的科研大多是在针对知道的不知道:去攻关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达到别人设定的目标,按照别人制定的好的标准去试图做得更好。

不可否认,这种科学研究的确很重要,但这依然是赶超和山寨的心态。

但最悲剧的是,这种研究被很多人当成科学研究的全部。

行走的教材包

应试教育最可悲的一点,是让我们在信息、知识和技能这三个层次上,永远只局限于信息和知识。

看看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我们上一门课,第一件事就是拿到一本教材,然后读懂理解,归纳总结,形成一个结构存储在脑子里。

另一门课程继续重复这个过程。

所有的评价体系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被逐渐剥夺,热情被逐渐削减。

考试,就考你对教材的理解甚至更浅层的话就只是记忆。

教育大多也是在学习知道的知识。

很多人认为,掌握已知的知识就是教育的全部。

我们二十年的求学生涯,脑子里塞满了各种教材,我们是行走的教材包!

我们的好老师、好教材,都是把知识包装得好好的,一勺一勺喂给学生吃。

这个现象严重到,甚至长大成人之后的大多数人,还是只会吃一些被包装好的“知识胶囊”。

固然,知识的掌握和传承是教育目标之一。

但在这之上其实有更为重要的目的: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训练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让他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让每个孩子都知道,他可以是他自己。

而人生应该是一篇精彩的大作文,不是选择题,更不是判断题。

而教育本来就是:education= e + duc + tion, e是out,duc是导引,education其实就是激发和引导孩子的潜能。

一直在准备状态

创造?额,你资历太浅了谈何创造啊!于是,我们的教育让孩子一直一直在准备,从来未曾鼓励他们“不切实际”的创造。

创造似乎是一件超高难度的事情。

是啊,从无到有看上去总是没有跟随标准那么简单。

可是你观察一下小小的孩子,或者回忆一下自己最初有意识的时候,是不是时不时地都会“发明创造”一些东西?

你或许会说,嗨,那都是小孩子瞎胡闹。

确实,那时候“创造”的东西往往是一塌糊涂的样子,或者直接就是“错误”的,只是小时候调皮的你总是乐此不疲,估计也挨了不少骂。

但我们回顾这个过程,是不是会发现:创造并不难,难的是容忍错误。

创造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是喜欢。

长大了之后缺乏创造能力,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是对犯错的恐惧。

所以我们为了完美的标准而放弃了内心的喜欢。

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大家喜欢(或者是看上去大家喜欢),是因为这件事“正确”。

但如果你有一个强烈的爱好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和社会大众认为的好,认为的重要,并不一致。

所以我们的内心会很恐惧,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会不自信,会慌乱,会觉得自己的追求是垃圾,会觉得自己不正常。

然后,我们就放弃了。

古人早就说过了啊!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

多可怕。

但这不仅可能是你独特的个人价值所在,也可能是创新最佳的源泉。

发自内心的喜欢,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出真正一流的,有价值的东西。

而你的人生,才不会一直处于准备状态,才不会一直无法真正的Startup。

Just, Try Everything!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门难贵,豪门难败?缺少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