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得】和【失】

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如果没有最后的这一点推动力,即使你的大脑中已经充满了创意,却拿不出最终的计划。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

资源稀缺换来了专注与回报。所有会议一开始都是没有重点的,而讨论的内容也非常抽象,离题甚远,时间都花在了与主题无关的细节上。在会议开到一半时,就会出现“中途修正”。不同意见纷纷被铲除,关键的细节问题成了焦点话题,其他一切靠边站。会议的后半段总是会出现很多实质性进展。中途修正反映了稀缺俘获大脑所引发的一种结果-一旦时间不够用的现实变得无法逃避,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

“英国人头脑最好用的时候,就是快要来不及的时候”。截止日期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而它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专注红利”,也就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成果。

之所以会产生“专注红利”,是因为稀缺会将自身的影响强加于我们,在纷繁的琐事中俘获我们的注意力。稀缺的影响超越了意识控制的范畴,其发生速度以毫秒计。这就是为什么迫近的截止日期会使我们能如此义无反顾的避开干扰和诱惑的原因-稀缺会自动将这些因素推至一旁。

在思考快与慢的两个节奏上,稀缺都会俘获大脑。

管窥,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视野”。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的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管窥所导致的忽视。管窥改变的是我们做出决策的方式。目标抑制是管窥现象背后动作的机制。稀缺创造出了一个强大的目标-应对紧迫的需要,而这一目标会抑制其他目标和想法。

我们专注、管窥、着手做事、疏忽其他事,都出于同样的原因:那些存在于“管子”视野之外的事物被抑制了。

当稀缺将我们的大脑俘获时,我们不会通过对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可见,我们用管窥的方式来应对稀缺,既有利,又有弊。

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钱的问题永远纠缠着穷人,而时间问题则会永远烦扰着忙碌的人。若仅仅把稀缺现象视作压力和忧虑的结果,那就忽视了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稀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稀缺也会导致人们的执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们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人们对稀缺的专注是无意识的、非自愿,也因为稀缺会俘获注意力,所以就使得人们对其他事物投以了过多的关注-公司主管想要专心的观看女儿的比赛,但稀缺总是时不时的将他的思绪带回了工作。稀缺意味着在人生的另一个角度上,我们的注意力更少,投入于此的心思也更少。

“噪声”干扰了我们的思想。持续的关注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将我们吸入“管子”之内。正如外部噪声会干扰我们进行清晰而有序的思考一样,稀缺也会让我们产生内部干扰。

稀缺会不断给大脑装载其他处理内容,而留给处理当前任务的“心智”就没有那么多了。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不是减少某人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能用得上的容量。(带宽是对我们计算能力、关注能力、英明决策能力、坚持计划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的衡量。)

带宽负担1-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一个核心特性就是流体智力-在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时,在无须特定学习或体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3000美元和300美元的汽车维修费,富人的的心情都一样,而穷人的智商就会呈现很大幅度的下降,他们因稀缺而心神不宁,而其流体智力的水平也会随之跌落。正如电脑同时运行着多个应用程序时,中央处理器就会降低运转速度一样,穷人在此时会表现得更差一些,因为他们的一部分带宽正在想着其他事情。

带宽负担2-执行控制力。执行控制力有多个层面,自我控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数额较大的财物问题时,富人会表现出同样水平的执行控制力,而穷人则变得更加冲动,正式稀缺削弱了他们的执行控制力。

在执行控制力的测验中,甘蔗农们处在贫穷状态时的响应速度要比富裕状态时慢11%,而且还会多15%的错误。贫穷会成为心智负担,会削弱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

稀缺完全不同于压力和忧虑。什么都不缺的人,只有一部分会满腹心事;而所有经历着“稀缺”的人,每一位都会心事重重。

分心、爱忘事、缺乏冲动控制能力。这些效应的规模也体现了带宽负担对各类行为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甚至包括那些一般被归于“个性”或“才华”的耐心、忍耐力和奉献精神。

所有人一旦身陷贫穷,其有效带宽都会变窄。

稀缺不仅仅会令我们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资源,而且还会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被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生活,就这样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第二部分 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

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用大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总是十分随意;而用小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便会变得小心翼翼,思索再三。

稀缺会改变我们花每一分钱、度过每一个小时、吃掉每一份食物的方式。稀缺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结果,装出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行李箱:大行李箱总是装得随心所欲,还剩下不少空间;而小行李箱总是装得十分谨慎,满满当当。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让我们产生了决策难题。

余闲可以将我们从做权衡的苦差事中解脱出来。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

你拥有的越多,对你而言,每一样额外增加的物品的价值就会越低。

穷人之所以没有那么多余闲,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能力负担。装箱所需要的空间,对于拥有大行李箱的人来说是廉价的;但对于小行李箱的人来说则是昂贵的。大行李箱的主人会以低效的方式随随便便的装箱;而小行李箱的主人则会很细心,尽量不留余闲。

当大行李箱和小行李箱的主人在装箱时停下手来,每个人都有尚未被装进行李箱的物品时,二者就会表现出不同行为:对于小行李箱的主人而言,许多十分重要的东西装不进行李箱的情况会唤起他们的关注和焦虑。大行李箱的主人之所以会产生余闲,是因为他们并不那么在意装箱这件事情。

余闲能让我们轻松的避免选择负担。你之所以必须在讲座和电影之间做选择,是因为你可以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有余闲,就可以两件事情都做。

稀缺不仅意味着人们没有失误的空间,也意味着人们更有可能会出现失误。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1美元的价值,在穷人眼中和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富人对1美元的价值判断。当穷人在评估1美元的价值时,会用上大脑中内化的衡量标准,而不会依赖环境进行判断。穷人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他们更接近于“经济人”。人们对货币价值的衡量是相对的。

知觉的相对性。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金钱的判断也是与背景相对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更在乎为购买一本20元钱的书去节省4元钱,而不会在乎为购买一台1000元钱的冰箱去节省100元的原因。

虽然相对性认知是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固有特征,但经验与专业技能还是能让我们摆脱这一限制。

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够对认识形成改变。经验丰富的酒保在倒酒时更富技巧,在客人要求倒一定量的酒时,他们的判断力不会那么容易受到酒瓶高度的影响。

稀缺也会迫使我们成为专家-装箱专家。在没有余闲时,我们深谙行李箱中每一寸空间的价值。穷人珍视每一元钱的价值,日理万机的人珍视每一个小时的价值,节食者珍视每一卡路里的价值。

穷人更贴近理性的经济学理想,更接近于“经济人”。

节俭与稀缺体验并不是一回事。节俭之人对金钱怀有一种保证富余的责任感,而穷人则需要随时进行权衡。发生购买行为时,节俭之人会思考的是,该商品的价格是否“优惠”。

相比之下,穷人则会思考,为了付出相应的金钱他们要放弃什么。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元钱的真正意义。

缺乏清晰价值观会导致可以预见的失误:同样的情况下,富人会犯错误,而穷人却能够避免。

感知颜色与感知距离一样,取决于背景环境。感知价值也是同理。

假设你买了球队的套票,现在还剩下一场比赛。这时,门票的价格被炒到了75美元(单场门票的价格是30美元),那么这场比赛的观赏成本是多少呢?经济学家认为75美元是真正的成本。如果你不去观看比赛,就能卖掉门票,换得75美元,这就是机会成本,也就是同样的钱作他用时所进行的权衡。穷人更倾向于认为票价的成本是75美元,而富人往往不是。

身陷贫穷会让人比职业经济学家更懂经济学。或者说如果经济学家的收入降低一些的话,就会更懂经济学。

我们并不是说与富人比起来穷人永远更理性,而是说穷人所拥有的是一种特殊技能:他们更善于维持当下的生计。他们能让1美元发挥更大的价值,他们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这种专业技能会令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加理性,更不容易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

因为专注,所以拥有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所以有了管窥之见;因为管窥,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

借用与短视。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会产生管窥心态。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今天的稀缺,将造就明天更大的稀缺。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的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时,就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或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带宽负担-当下的一切会自动加载在你身上,但未来却不然。若想关注未来,则需要带宽,而稀缺已经占据了带宽中很大一部分。

在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会让我们关注当下,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

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

而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借用就会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当面临稀缺状况时,我们的借用,从长期来看通常是不合理的。

穷人之所以会产生借用行为,是因为贫穷本身造成的。所以,我们不必在短视、财务知识缺乏等因素上寻找解释。

想要借钱的强烈冲动与对滚雪球般高利率恶性循环式贷款的需求,是管窥心态的直接后果。

稀缺致使我们借用,并且让我们在稀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比如整理办公室、做结肠镜检查、写遗嘱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事情。

做这些事情的成本是立即显现的,用管窥心态来看的确十分高昂,而且这些事情可以轻松的往后推,其好处都落在了“管子”的视野之外。于是,人们会等到所有紧急事务都处理完毕后才会做这些事。

就算现在做这些事情能为今后带来很大的好处,人们也常常不愿意在现在就付出这些小小的努力。

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务搁置,这种倾向不仅有关于时间,也有关于金钱。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的规划未来。规划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而稀缺则令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稀缺所引发的行为会令我们产生短视现象:在忙碌不堪时,我们会忽略在外用餐可能给自己将来造成的健康负担;当手头缺钱时,我们想不到将来偿还工薪日贷款的难度;在截止日期到来之前忙着赶工时,我们不会想到保持办公室整洁能给自己将来的工作带来好处。稀缺问题会给当下的我们带来压力。

明天,我们可能依然贫穷(无论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但那是明天的问题,可以留到明天再去解决。俘获我们的稀缺,就存在于当下,它所产生的管窥负担,令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


管窥心态会限制每一个人的视野。(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注【得】和【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