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不必贤于弟子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农村学校上的,那时候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而就是他们承载着文化的传承,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

        这些民办教师敬业精神自不必说,教起课来也颇为认真。但专业素养的限制,其教学质量却很难保证。因而,常常在课堂上闹出笑话来,可贵的是,每每遇到这样的“窘境”,这些老师们非但没有觉得难堪,反而感觉十分欣慰,更是夸奖学生的聪明。而正是因为这些老师的肯定,我们也常常以纠正老师的错误为骄傲,常常以解决难倒老师问题而自豪。这也使我们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我初三时的数学老师,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魏老师的讲课、解题都是给我们留足了思考空间,魏老师还特意安排我们四五个学生在他不会做题的时候“帮忙”,在他讲不清楚的时候“帮忙”。记得当时我们四五个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几乎于痴迷,甚至每天连走路吃饭都在思考问题,也就是那个时候数学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了。直到现在成为数学老师,我那一份敬畏数学之心丝毫不减。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事实上,老师的弱势,从某种程度上也在倒逼着学生的强势。老师因为知识的缺陷,不再是全能全知者,而学生想要获得知识,想要获得发展,唯有加倍努力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确立。当学的主动性真正调动起来以后,学习的潜力也被真正的激发出来。

        当然,对一位优秀的教师来说,必要的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是树立教师威信,对学生实施科学指导的重要基础。但是,教师莫让自己的强势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给予学生“超越”教师的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师不必贤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