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是将来的瓦特,就可以鞭挞吗?——读《重读陶行知》有感

陶行知先生的观点:“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点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李镇西老师以辩证的观点来看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他是这样说的“我斗胆问陶行知,如果这孩子将来不是瓦特,不是牛顿,不是爱迪生,难道就可以对他挥教鞭,可以给他以冷眼和讥笑吗?”

李镇西老师也说相信陶行知不会是这个意思。但现实中是,大部分老师他们也爱孩子,但他们只爱优生,因为优生有出色成绩,有优秀的表现,将来可能考上名牌大学,有显赫的身份,可能给教师带来荣誉与利益。

李老师结合自己公平教育的案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为自己的良知而感到自豪。

读到这里,我的触动还是很深的。不管是陶行知先生,还是李镇西老师,他们的有一个相同的观念,要真正地去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在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通向儿童心灵的道路,不是一条只需要教育者及时铲除杂草的、平坦而洁净的小道,而是一片肥沃的田地,儿童的各种优秀品德像幼苗一样,将在这块土地上逐渐成长。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跟,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的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别连根除掉。”

浸润在这样经典作品之中,我虽然没有多大的教育行为的改变,但是,至少我懂得了要爱每一个孩子,要真诚地去爱他们。

当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孩子们时,我们可以无数次默默提醒自己,我们是教育者,真正的师爱是超越一切功利的。我们一定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孩子,无论这个孩子的表现如何,我们要做到的是,先从爱他们开始。

有教育家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今天我才彻彻底底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

“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正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牢牢记住的使命。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孩子不是将来的瓦特,就可以鞭挞吗?——读《重读陶行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