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每个人贯穿一生的课题,让心理学家荣格带你自愈,带你成长

文/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

知乎上有人问,孩子上初一了,女孩,最近强烈要求每晚要锁门睡觉怎么办,大家有同款娃吗?

结果下面的回答多半是挺娃,而不是挺家长的。

我也写了个回答,我说,不知道有没有同款娃,但我相信有很多同款父母

结果很多人在评论区说,因为自己锁门,妈妈把门砸了,还说她不对。

还有人说,已经结婚了,父母进房间还是不敲门。

说实在的,我的家庭氛围相对轻松,小时候农村也没有条件给每个孩子安排一个房间,所以多半是跟大人一起睡,要不要关门这个问题,好像从来没想过。

但评论区很多人的回答,还是让我很吃惊,原来真的有父母无法接受孩子关上自己的房门。

这几年,原生家庭是个很火的词,貌似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很糟糕,自己很受伤。我也回答过很多类似的问题。

对于年少时的创伤,大概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疗愈。而且有的人能够自愈,有的人可能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不管怎样,自愈和成长都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课题。

就算是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也不能免俗,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直在自我探索和疗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自性化。

在《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一书中,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通过分析荣格一生最重要的30个梦,解密了荣格不为人知的人生痛苦、仿徨、超越和成长,探索荣格的自愈与成长之路。同时这也是李孟潮老师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


01.荣格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1875年,中国的同治帝去世,光绪帝继位。这一年,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出生在瑞士。

荣格不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但关于有两个哥哥,还是三个哥哥,没有确切的证据。

荣格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神职人员,但父亲其实对自己的信仰是不确定的。他告诉荣格,可以去写任何他喜欢的专业,但不能做神学家。

现实中,荣格对父亲的感情是很矛盾的,他既渴望父爱,但对父亲的无能也非常不满。荣格曾说过,他觉得男人很可靠,但男人总让他失望,不是他的理想性客体。

荣格的母亲有精神疾病。而且父母关系不合,在小荣格三岁的时候,他们开始闹离婚。对荣格来说,女人是不可靠的,和女人之间形成了不安全型依恋。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代表着男人,母亲代表着女人,父母是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最初形象。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孩子留下的印象,会深刻地影响着孩子长大后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

但对于荣格来说,父母给他的印象是,男人可靠但让人失望,女人没让他失望但不可靠。这些直接奠定了荣格成年后的人格基础。

小时候的荣格已经表现出自己内倾感知觉的特性。内倾感知觉就是把视觉,嗅觉,味觉等感知觉功能运用到内心影像和躯体知觉上,也就说小荣格是个内向敏感的孩子。

得益于他的天赋,荣格可以把自己很小的时候做的梦,都栩栩如生地记录下来。在荣格的日记体小说《红书》中,记录了大量荣格的梦。在本书中,作者李孟潮老师选择荣格不同年龄段的30个重要的梦境,来揭秘荣格的成长,伤害,挣扎,自我疗愈,成长,超越,重生的一生。

因为家庭和荣格自身的敏感,荣格的童年是孤独的,而少年则面临凤凰男,学渣恐惧的问题,青年时的荣格则开始用梦想疗愈空虚,成为一个受伤的疗愈者。中年时的荣格开始了性、爱、婚姻的重生整合,有过两个情人,跟妻子为此闹过矛盾。老年期的荣格则开始直面生死清洁,表现出了智慧老人的原型,完成了自己的自性化。

而荣格能够从童年的创伤中自愈和成长,离不开疗愈日记,以及诸如画画,玩游戏,瑜伽等疗愈的方法。

02,疗愈日记,用结构化写作来疗愈

疗愈日记是荣格最常使用的疗愈技术,荣格的作品大部分来自他自己的疗愈日记。书写是一个很好的疗愈的方法,它能够帮我们把白日的自我、意识的自我和无意识的核心内容紧密结合,通过探索梦,调整自己的心理疗愈。

但写作疗愈对于新手来说,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在本书中,作者李孟潮老师给出了一个结构化的梦记录工作表,方便新手记录和思考自己的梦。具体的表格如下:

在这个表格中,编号就是梦的编号,当你记录了很多个梦的时候,有个编号,可以很快地回忆起整个梦境。比如,在本书中,作者给荣格的30个梦做了编号。

梦境故事,就是把梦中的故事记录下来,能多详细就多详细。

意象则是整个梦境记录中最关键的部分。意象分两大类,一类是容器,指的是梦境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空间。比如,你做梦回到小时候,那可以记录下梦境中的大概年龄,梦中在什么地方,比如,家里,公园等等。

另一类的内容物,指的是梦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器物。内容物可以分为阳性元素,阴性元素和转化性元素。在一个具体的梦境中,这些元素不是都必须有的。

阳性元素指的是男人、颜色明亮的、有温度的动物等。

阴性元素指的是女人,颜色暗淡的、冷血动物等。

转换性元素则是指转化了梦境的人物或事物。

比如,梦见鸡汤,鸡是阳性元素,鸡汤是阴性元素,火是转换性元素。

如果你分不清阴性元素和阳性元素也没关系,因为阴阳是二元对立,可以互相转化的。

最后的个人理解部分,则是做梦的人由梦境悟道,形成对自我的理解,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等等。比如,梦到自己回到小时候,可以想一想,最近几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跟小时候未完成的课题有关。

03.创造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疗愈性空间

前面我们说了,荣格有个不完美的童年,除了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梦,从小荣格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疗愈自己,这个方法就是创造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疗愈性空间

第一个方法是游戏。

游戏是孩子乃至成人调整自己内心的重要的防御方式。

荣格小时候的游戏之一是玩火,他认为自己点的火会发出神圣的气息。荣格还喜欢搭积木。

当荣格到了中年,家庭事业一团糟,自己诊断到了精神疾病爆发的前夜,在写作疗愈日记的同时,荣格开始了游戏疗法。

荣格会玩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会用积木搭建小房子或城堡。甚至后来他真的建了一座城堡,并且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捡石头。

李孟潮老师在本书中写道: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突然开始玩他小时候喜欢的各种游戏,我们就知道,他开始自发地进行心理治疗了。这时我们可以鼓励他或她,多玩一玩。

小时候我们喜欢玩各种在大人看来无聊的游戏,特别是小伙伴一起玩,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发展友情,是孩子离开父母进入社会的预演。

长大了很多人可能会通过手机游戏,网络游戏,或者手办等,让我们沉浸在游戏中时,游戏就像是现实生活的避难所,可以让我们暂时的逃离烦恼高压的生活。

在游戏营造的跟现实不同的疗愈空间中,去让自己满血复活。

当然,作为成年人,不能把游戏当成逃避开始的工具。

毕竟,生而为人,我们还是有很多责任的。

第二个方法是运动。

运动其实是在我们和自己的身体之间建立了深层次的链接。

很多时候,焦虑的我们忙着去闯荡世界,去认识更多的人,去赚更多的钱,当往往会忘记关怀自己的内心,去向内看。

而运动可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呼吸,脉搏等等。

特别是运动带来的身体的酸痛,会很直接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关怀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建立链接。同时运动带来的大脑多巴胺的分泌,也会给我们带来愉悦。

比如,荣格喜欢瑜伽,可以说,荣格大概是心理治疗历史上第一个给西方人介绍瑜伽的治疗师,也是第一个使用瑜伽进行自我疗愈的治疗师。

荣格认为,瑜伽会让他平静下来,继续关注无意识的工作,放开对情感的束缚,重新开始和内心的声音对话。

你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在运动中跟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内心建立链接。比如的,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去做一些对抗性的运动。

除了游戏和瑜伽,荣格还经常用绘画,雕塑等充分调动内倾和外倾的感知觉进行疗愈。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发现,荣格用来自我疗愈的方式,包括写作,梦境分析,游戏,瑜伽,绘画,雕塑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可以一个人做的,都需要沉浸在集中,或者说跟外界隔离开。其实都是在向内看,是在与内在的自己建立深层次的链接。

就像荣格说的:向外看的是梦中人,向内看的是清醒者。

你也可以试试荣格的方法,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

04,结语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荣格,他的一生依然逃不开父母婚姻破裂,母亲精神病,被性骚扰,学渣恐惧,中年危机等命运的劫难,跟我们所经历的迷茫与清醒,痛与乐都差不多。

但荣格通过一生的自我疗愈,找寻到终极的幸福,实现了自己。他用分析梦,游戏,运动,绘画,雕塑,找寻原型等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生命故事。

《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是荣格的故事,是李孟潮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那就让这本《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来开启我们的自愈与成长之路吧。

作者: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爱读书爱学习的全职妈妈,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处理。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是每个人贯穿一生的课题,让心理学家荣格带你自愈,带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