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1一2岁孩子(2)

第四章,发现语言的力量

一到两岁孩子的语言发展规律

孩子会说话就跟直立行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语言为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大门。一般来说,孩子一岁大时开始有意义的说话,由此迎来了语言发展的第一个敏感期。

人类的语言是后天习得的,错过关键期就很难再学会。一到两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第一个敏感期,也是孩子的语言储备阶段。错过这个关键期,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将大受影响。

火山式爆发一19到21个月的语言发展

孩子18个月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单词只有20个左右,而到21个月时,他可以说出100多个单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因为在本阶段里发生了一次“词语爆炸”现象。

这一阶段孩子开始不断地向父母提问,总是要家人告诉他各种事物的名称,问“这是什么”“那叫什么”等问题,这实质上是他在学习语言,这个时期是孩子掌握词语的第一个关键词!

能说又会道一22到24个月的语言发展

这一阶段,孩子经常模仿成人谈话时的一些语法规则,将这些规则不加区别地运用到许多场合,所以有时他的运用可能是错误的。

而他也会根据成人的语言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语言,直到正确。另外,这一阶段孩子能够理解大约300个单词,还能听懂并正确回答“这是什么”和“在哪儿”等问题。

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说结构完整的简单句,如“姐姐看书”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理解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而且想去知道这些名称。在这种情况下词汇自然就会增加了。

从20个月开始,孩子每个月所能说出的新的双词句以成倍的速度增长。21,22,23个月时,所能说出的双词句分别约为50,100和250句,而24个月时则可猛增到1000多句。


2,给孩子语言敏感期的帮助

大自然赋予了孩子这种能力,从观看爸爸妈妈说话的口型直到突然开口说话,这个过程就是语言敏感期积攒的力量。

有些孩子说话晚,如果不是病症,那么就有可能是环境的影响所致。不管他会不会说话,父母都要不断给他注入“养分”,多和他说话、讲故事,当他需要表达自我感受时,自然就开口说话了。

同时,良好的语言教育会使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学会与人交往。

认真说话,少使用婴儿语言

对一到两岁的孩子来说,他的理解能力远远超过表达能力。父母完全可以用正常的语言跟孩子交流,只需注意选用一些较为简单的句式和词汇即可。

父母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对孩子是一种示范,可以帮助孩子较快完成从“儿语”到标准语言的过渡。

多跟孩子交谈

研究表明,婴幼儿所掌握的新单词中,约有2/3是通过日常父母与之有意无意地交谈而获得的。

喜欢并且擅于与孩子交谈的父母,其孩子的语言能力要明显高于那些少言寡语的父母所带的孩子。

随时随地说

孩子渴望了解和学习周围的一切。和孩子在一起时,父母可以告诉他正在做的事情,如妈妈在打扫地板,爸爸在看报纸,宝宝在玩球等。

耐心倾听,积极回应

刚开始孩子说的话可能大部分是…,可能你很难明白他在说什么,即便这样,也请一定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孩子。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去猜测孩子说的是什么。表现出你对孩子说话的兴趣,积极回应,会让孩子更有自信,更乐于表达。


多给孩子讲故事,读诗,念童谣

除了日常交流,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读诗,念童谣,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父母将“讲故事”的任务交给电子产品,甚至认为电子产品不仅能够发声还有图像,孩子更喜欢。

其实不然,孩子学语言不仅需要获得语音的输入,更重要的是,需要互动和交流。


3,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小游戏

发声游戏

孩子喜欢听各种不同的声音,父母可以和孩子玩各种发声游戏。比如,当和孩子面对面时,可以发出以下几种声音鼓励孩子模仿:

(1)嘴唇拱成圆形并往外吹气,发出“shi”音,这样可以让孩子及早练习普通话中最难发的卷舌音。

(2)依次发韵母音,每次发一个,“a,o,e,i,u”等等。每次发音可以适当的变换音调和节奏,就像歌唱家练声一样。

(3)把两个韵母音连在一起发,每次发两个,如“u一o,a一o,o一u,i一e,i一a”等等。如果父母会唱歌,可以把这些音当歌一样唱出来,每首歌里不要有太多的音,一两个就行,但调子要固定,以便让孩子学习模仿。

手指游戏

手指游戏不但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能给孩子提供练习手部动作和说新词语的机会。你可以和孩子相对而坐,然后边念儿歌边和孩子一起做动作。

打电话

父母可以用玩具电话在家跟孩子练习“打电话”,跟孩子打电话时,一定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并结合孩子熟悉的事情来说,而且一定要耐心听完孩子的讲话,鼓励孩子多说。

这个游戏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它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


第五章,从认识自我到最初的人际交往

从镜子、照片和录像中反观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给孩子拍一些照片或者视频录像,记录孩子的成长,然后与孩子一起观看,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

开始“察言观色”

情绪,情感的日渐丰富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之一。一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丰富的情绪情感,他们能用表情、动作甚至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他们会用微笑表达喜爱,用大笑表示高兴,用哭泣表示难过、恐惧和拒绝。

除此以外,一岁以后的孩子还会萌生害羞、嫉妒,焦虑等复杂情绪,他们甚至开始“察言观色”,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

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促进孩子自知能力的发展。父母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情绪,如把孩子托抱到镜子前,让孩子看看自己开心或生气的样子,也可以让孩子通过看照片来学会辨别各种情绪。

父母还可以通过绘本,如《菲菲生气了一非常非常的生气》《我的感觉》系列绘本等,来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情绪。


“不”一争取早期独立的口号

一岁半左右,孩子喜欢说“不”,“不”是孩子争取独立的早期用语。

当理解不这个字后,孩子发现自己能稍微控制一些事情。如果父母问,“你想吃饭吗?”这时,一个饿着肚子的孩子也许会回答,“不”,这是孩子争取独立欲望的一种表现。

当事情确实无选择余地时,父母应简洁直接地对孩子说一句,“现在该吃午饭了”,比起“你的肚子饿了吗,我们来吃饭好不好?”所引起的冲突会少得多。

当孩子说了“不”却又不能如愿以偿时,或许就要发脾气了。此时,父母必须冷静,客观,防止心中的怒气愈演愈烈,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的平静地、温和地重申自己的决定。另外,父母不妨在离孩子稍远点的地方做事,直到孩子的吵闹声平息下去。

这是我的一物权意识的出现

孩子到了一岁九个月左右,你会发现他的口头禅从“不”变成了“这是我的”。这种转变是孩子自我意识表现方式的变化。

用自私来形容孩子此时的行为是不妥的,这其实是孩子发展的正常表现。作为父母,如果充分理解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就不会强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分享。

我自己来一在行动中证明自己

前面的章节我们也介绍过,一岁以后,孩子开始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很多事情都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例如,吃饭时想自己用勺子,想自己往杯子里倒水。

虽然孩子的动作发展还不能支持他完成很多复杂的任务,很多时候甚至会给父母带来更多麻烦,但作为父母,还是要尽量支持孩子,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3,最初的同伴交往

一岁以后的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可能并不友好,争抢玩具的行为时有发生,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交往特点,在此基础上为孩子的同伴交往创造条件,鼓励支持。

理解一到两岁孩子的交往行为

一岁半以后,由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发展,行走自由,能接触更多的新事物,进而激起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兴趣。

孩子之间越来越多的出现模仿性或互补性交往行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虽然同在一起玩,但互不干扰各玩儿各的,熟悉以后,会互相观察,互相模仿。

影响孩子早期交往的因素

亲子依恋关系

一岁是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关键期。稳固亲子尤其是母子之间的信赖感,是教养一岁孩子的先决条件。

一岁以后,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的社会性特征会逐渐显示出来:喜欢社交、好奇心强、自主探索、自尊自信等。

在同伴游戏中,他们往往像个小大人,小领导,关注其他小朋友的需求,并且易受到同伴的欢迎;成年以后的他们,也更有能力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可谓心理健康而强大的正能量传播者。

重视孩子的同伴交往

一到两岁,孩子逐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且产生和同伴交往的兴趣。在同伴交往中,孩子得到充分的成长。因此,父母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同伴交往行为。

促进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

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情绪更积极、活泼、愉悦,他们的积极言语、表情、动作显然都在与同伴交往的情境中明显增多。

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孩子通过与他人的共处学会了新的行为,技巧和能力。孩子间的互动所提供的不仅是社交上的获益,它们可能对孩子们将来的认知发展也有影响。

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有妙招

很多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非常活跃,但在陌生环境中则会显得拘谨,甚至胆怯。这是因为孩子对外部环境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心理准备,缺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早期的社交能力。

生活中多与人交往

父母应尽可能多的为孩子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如多带孩子走访亲戚,逛商店,去儿童乐园等,让其尽可能多实践。

日常引导孩子关注观察别人,使他们产生一些交往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友善态度。

如果孩子的东西总被别人抢走,不能因怕吃亏而不让孩子出去玩,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教孩子抢回来,更不能自已冲上去抢回来。

可以给孩子示范一些应付别人争抢的办法,比如,用语言表示自己的意愿,“对不起,我还要玩,等一下再给你玩。”或者干脆同意,大方的说,“好的,我跟你换着玩儿。”或者由父母发起,制定一个一起玩儿的规则,比如你玩一会儿,我玩一会儿,轮流玩。

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

一个懂礼貌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比较顺利,并且受到欢迎。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懂礼貌能使他们更招人喜欢。

但是父母要正确认识礼貌教育,对孩子礼貌教育不仅仅是几句礼貌用语,而是要让孩子真心喜欢,关心周围的人,做一个善良真诚的人。

对有些骂人的粗话,孩子根本不懂得其意思,他听到别人大声喊叫之后,觉得好玩儿,就学着说出来。父母听到之后应及时摇头,明确地表示出不喜欢孩子的这种举动,告诉孩子那是不礼貌的行为,会让人觉得你对人家很不友好,好孩子不要去学这样的话。

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冲突是难免的,而冲突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交往技巧。

有些父母一看到几个孩子起了冲突,就会立即冲上去,或斥责自己的孩子,或指责别人的孩子,最后导致游戏只能不欢而散。

这样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不仅没有促进作用,甚至还会误导孩子,让他们以后也粗暴地对待冲突。

建议父母看到孩子们起冲突时,先不要参与,静静地观看孩子是怎样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的,如果解决得好,父母可以鼓励表扬,如果解决的不好,父母再去帮忙也不迟。父母要相信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处事方式。

引导孩子关心和理解人

父母应逐渐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可能会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例如,家中其他亲人生病时,可以让孩子了解病人的感受,引导孩子去想想自己以前生病时的难受经历,培养他的同情心。

在日常带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别人的感受有时会和他的一样,有时也会和他不一样。

当知道父母不舒服时,孩子也需要表示出他对大人的关心,而一旦孩子表达关心,父母一定不要忽略她,而要及时给予回应。

如果孩子在与小朋友做游戏时,不小心弄疼了别人,父母也可以借机进行教育,让他知道此时此刻别人的感受,让他学会向别人道歉,学会说对不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自《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1一2岁孩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