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367)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文游天下(367)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文/石岩磊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国野心狼

    伴随着高亢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锣鼓喧天的欢送场景中,一队队整齐的志愿军战士带着大红花,英姿飒爽地踏上了鸭绿江大桥。这是一些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影片里的经典镜头,然而当你走进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时,就能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从1950年10月19日开始,25万志愿军官兵换上朝鲜人民军服装后,利用3个晚上便悄然渡过了鸭绿江,目的就是要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当10月25日双方首次交火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果然被打蒙圈了,他们根本没有料到中国敢于出兵,并且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深入到了朝鲜境内,我军达到了攻其不备的战略目标。

      纪念馆的资料显示,我国先后有240万部队入朝作战,击毙、击伤及俘虏敌军71万,取得史诗般的重大胜利,然而我们自身也付出作战减员36.6万人的沉痛代价。由于没有制空权,敌机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我前进队伍及后勤补给线,我军的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运输车队只能晚上行进,且不能开灯,依靠在地上撒石灰的办法指引路线,车辆坠崖事故难以避免。

    而敌机轰炸造成的损失更为惨烈,毛岸英就是在1950年11月25日美军空袭中牺牲的。稀缺的物资保障,不仅造成部队武器弹药的不足,得不到重炮的火力支援,而且官兵的生活也极度困苦,战士们只能靠炒面就雪团裹腹,更为艰难的是,许多部队没来得及配发过冬服装,凛冽的寒风中战士们身上仅有薄薄的单衣,最令人痛心的便是那些因冻饿而牺牲的子弟兵。

    去年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的《长津湖》大火,影片再现了部分战争里的惨烈场景。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第九兵团20军59师177团6连的战士们潜伏在阵地上,等待着南逃的敌人进入伏击圈,可战斗并没有打响。因为零下40度的严寒已夺去了这些年轻人的生命,他们仍手握钢枪,保持着战斗姿势,头顶挂满了冰凌,稚气未脱的脸颊上凝刻着刚毅与无畏。

      他们都是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王成”,都是视死如归的“钢铁侠”,他们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炸碉堡与敌人同归于尽,一句“向我开炮”喊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最强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始终充斥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志愿军打出了我们的军威、国威,令敌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也最终促成了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在纪念馆里,人们细细地观看着志愿军用过的冲锋枪、手榴弹,缴获的机枪、大炮,以及获得的各种勋章、嘉奖令,虽然闻不到战争的硝烟味,但能感受到入朝官兵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扑面而来。是他们让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瑟瑟发抖,是他们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凛然不可侵犯,是他们令亿万国人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英雄不会过时,他们始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也必将永远响彻在大江南北,让后人铭记住那场旷世之战。

      2022.5.1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游天下(367)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