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二维码失窃想到的

      今天的财经新闻里报道了微信扫二维码付款失窃的事。大约二十天前,我在亲人群里看到了家人转发的一个小视频,小视频很用现场实验的方式讲解了微信二维码付款是如何被盗的,什么原理。我看得不是很仔细,所以不记得是因为盗窃者安了什么软件。看完小视频,我断了微信与银行卡的关联。虽然在看视频之前我未听说过有这样的失窃方式,但我相信,小视频这样被广泛转发之后,这样的盗窃方式很快就有了。

      或许,在我看小视频之前,某些地方已有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是偶尔,只是个别,只是离得远所以不知道吧。但小视频如此生动的确实的讲解示范,给看到的人提醒的同时,也给某些有心者提供了方法途径甚至于教学示范。他们天天就在钻营着怎么不劳而获的,一个软件就可以轻松解决的事他们能不赶紧习之而用?

    凡事都有两个方面的。有很多东西,在教人们保护,却也在教人怎么破坏。在宣扬正义,却也在培养着罪恶。

    盗窃,暴力打斗,恃强凌弱,强奸犯罪,从来就有,不会消失。然而,比之多少年之前,这样的犯罪好像不只是多了,花样更是繁多,暴力节节升级。小孩子打架,好像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或者看到过。但在过去,男孩子抱成团摔个跤,你一圈我一腿打个鼻青脸肿,女孩子揪在一起你挠一把她撕下头发,基本就是最厉害的了。而现在校园欺凌呢?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挑战极限?从那儿学来的?电影电视网络视频!

    过去的电影,涉及到很多的东西,都是镜头一闪而过,具体的留给自己去想去补。比如接吻,比入床戏,比如很多暴力的镜头,不会拍的很细,即便是那种地下党受刑,为说明敌人残暴,也不过是特定的场景加化妆效果。

    记忆中最早看的充斥生活暴力校园暴力细节的应该是香港的片子。是香港人跟我们生活环境方式差别太多吗?她们的学生早熟?所以早早恋爱打架打群架甚至家长社会混混都会参与其中?所以很高端很帅很拽很酷?很多人很羡慕很崇拜,于是很多人在有意无意的模仿和学习电影里人的行为方式,电影电视里的许多场景开始在现实里再现。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充斥着打架斗殴的狂帅酷的细节。为了收视率,为了抓眼球,为了让满足人的很多得猎奇和欲望, 很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也越来越没下限,怎么露怎么来,怎么暴力怎么来,越细节越好。正规的公开的作品都如此了,更何况还有地下的禁片黄片黑片。有了这么多可以学习的甚至于堪称教科书的存在,那些违法的怎么可能不花样倍出暴力升级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文化宣传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方向和标杆。有什么样的引导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那些提醒人们预防的告诫人们怎么自我保护的也是如此。到底是为观看者考虑还是为转发率为经济收入考虑?放下以人们好奇猎奇来吸引收视率的想法,只说预防如何预防,把那些如何犯罪的方法和细节少介绍一些或不介绍是不是才更有预防的目的和实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微信二维码失窃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