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第10版)》作者: 肯尼斯·赫文(Kenneth Hoover) / 托德·多纳(Todd Donovan)

原作名: 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 10e


内容简介 :

长销欧美三十年,时间见证价值

• 这是一本绝不晦涩的方法论书,跟随作者的讲解,即使基础薄弱也能一步步领会“科学”的要义,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每一个即将做、正在做、还要做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不应该错过的书。

• 本书一反方法论书长篇累牍的传统,在精巧的谋篇布局中,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精髓一一呈现。

• 10版——不断完善,获得一代又一代读者认可。

本书不是很深奥,事实上它是社会科学的入门读物,旨在帮助那些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人和那些将迈开研究生涯第一步的研究者。概念从何而来?何为变量?为何要科学思维?有关现实的假设如何区别于其他的陈述?其相似性是什么?本书将解答这类基本问题。

本书意图帮助读者识破有关社会科学的某些错误印象,尽可能使他们正确地踏出研究的第一步,至于研究技巧的详尽细节,则有待参考其他更详细、更专业的资料。

全书强调科学对现实的检验,这种检验是我们赖以认识世界构成的一种过程。这种对科学的介绍体现了作者对待科学的基本价值观———人们既应当在社会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中,也应当在日常思维中保持科学的态度。


作者简介:

肯尼斯•赫文: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哲学博士,西部华盛顿大学政治科学荣退教授。他的晚期著作有:《作为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与当代政治学的风起》等。

托德•多纳:加州大学湖滨分校的哲学博士,西部华盛顿大学政治科学教授。最近出版的作品有:《州与地方政治:制度和改革》《失败者允诺:选举与民主合法性》等。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真的是一本方法论方面的好书,揭开科学和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而且内容精简,很好读。学人文社科的和学理工科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值得看看。

#  最为基础的一本社会科学研究导论的入门书,比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还简单基础,重点是3-5章,后面的两个案例只能当做定性研究的逻辑推理来看~

#  可以直接从第三章开始看。不是前两章的内容不重要。只是举例偏美国zz。而且翻译得不太友好


贰:

      或许是因为学理工科的缘故,我以前对人文社科一直不是很了解。就象许多人一样,把它们都称为“文科”。对文科的偏见从高中就开始了。那个时候,老师们都说,数理化成绩弄不走的才读文科,还调侃说,“文科”即“瘟科”,学习成绩瘟得很的人才会去读。那个时候,真不知道那些读文科的同学们一天到晚在学什么,感觉就是背书嘛,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后来到了高校走上科研道路,去听据说是做“软”课题的同学答辩,台上人叽里呱啦讲了半天,论文也洋洋洒洒十几万字,好像什么都在说,又好像没说个什么。那时候,就听周遭有人说“软课题就是编嘛、说嘛、写嘛”。若说做文科研究有方法,就是这“三个嘛”。而且看到的许多所谓文科论文好像也印证了这个说法。即便是到了现在,周围很多人对文科学术研究的认识仍旧局限于文笔好,写的文章文笔精彩。

    后来在工作中对所谓“文科”有了进一步接触,才发觉这一看法的缪误。其实,“文科、理科”这样的分类本身是不严谨的,我们日常语言中所说的“文科”既包含人文学科,又包含了社会科学。若从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说,文学、宗教、艺术、哲学这些属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单纯从方法论的角度,依据波普尔对“科学”的定义而言,人文类的东西其实是“非科学”的。但“非科学”与“科学”的并立,并不意味着“非科学”就是落后的、愚昧的、与科学不共戴天的。试想,如果世界没有了音乐、绘画、文学,没有了信仰与想象,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不是科学研究,不代表就不是研究,更不代表就比“科学研究”低人一等。

    然而,我和很多像曾经的我一样,做着“科学研究”并鄙视着“文科研究”的人,之所以会犯下这般错误,原因恰恰在于我们对“科学”的认识是有偏差的。这种偏差,可能最早从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开始了,然后一步步强化和扩大。陈独秀曾经说“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由此可见,文学、艺术等“非科学”最开始便被与“科学”这个概念对立起来。后世急于强国、急于追赶的心态,更是使“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相互混淆,将“科学”一词的范畴进一步泛化,任何研究都被冠以“科学研究”(简称“科研”)的头衔。而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反而被丢到了九霄云外。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当我们发现自己曾经的认识错误得如此可笑的时候,或许便是开始真正地认识科学的方法体系了。

    阅读《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这本书,使我更进一步厘清了上述想法。这本书不是很深奥,事实上它是社会科学的入门读物,作者最想达成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建立起科学的思维:“科学的实质在于找出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事物间的关系。”“科学是一种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非一种知识体系。我们有许多方式声称我们知道某事,科学只是其中的一种。”

    就算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会从事科学研究,也可以去读这本书。就像该书所强调的那样: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点“科学家”的意味。因为我们不断地做着以下的事情:测量、比较和调整对人生信念,获得对日常生活各种事务的正确理解,为下一步行动计划做出打算,寻找与别人打交道的方法。通俗的解释就是,“买东西货比三家”这种最最常见的生活行为中就包含着科学思维。

    科学是对现实的检验,这种检验是我们赖以认识世界构成的一种过程,人们既应当在社会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中,也应当在日常思维中保持科学的态度。

    “科学有助于解放研究,使之免于成见、偏见和十足的混乱”,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科学的思维和态度,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类“专家”、“研究”的时候,更清楚的看到问题所在,也许可以更容易地辨识那些各种打着科学研究旗号的“套套逻辑”和循环论证,亦或面对与自身感受明显不同的统计数字时明白这些统计量真实的定义……这样我们大概就可以避免成为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了吧。

    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们,也应该清楚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以免用“科学研究”的鞋子硬生生去套“技术应用”和“非科学研究”的脚,把好好的正路给走偏了。


叁: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会被忽略的困惑。科学有时被混同于技术,技术是科学在各种任务上的应用。小学课本在太空遨游图片旁附上“科学在前进!”的标题,助长了这种混淆。技术使太空遨游成为可能,它使用了推进力的研究、电子学和许多其他领域里的科学策略。太空船只从属于技术,探索模型才是科学的。 正如科学不同于技术,科学也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体系。“科学告诉了我们(比如)吸烟可致命”,这句流行的话实际上是一种误导。“科学”不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告诉我们事情的是人——在这个例子中,是那些运用科学策略调查了吸烟与癌症之间关系的人。科学作为一种思维和调查方法,我们不应把它看做存在于书本、机械和含有数字的报告中,而最好认为它存在于心灵这个无形的世界中。科学与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方式相关,它是用于探索和观察的一套规则和形式,由那些希望获得可靠答案的人们创造。 【评论】这段话说得很对,可惜还是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一点啊。包括很多正在做科学研究的人。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个人主页查阅;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第10版)》作者: 肯尼斯·赫文(Kenneth Hoover) / 托德·多纳(Todd Dono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