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妈读书笔记】《自驱型成长》:自律&听话&守规矩

所读:

在中国家庭教育的话语体系中,有三个词往往在使用上互相混淆,甚至在不少家长看来,这三个词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自律”“听话”和“守规矩”。其中,“守规矩”还有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懂事”。

因为话是家长说的,就算听,对孩子来说,也是听别人的话;而规矩是社会定的,就算守,也是守外界定下的规矩。但自律最强调的,是自己听自己的话,自己守自己的规矩。

不让孩子在“能做什么”上有主动性,他们自然会在“不该做什么”上有极强的创造力。

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所思:

在书中作者提到,“自律”、“听话”和“守规矩”这三个词值得是家长觉得合适、老师觉得恰当、孩子能从中获得进步的行为。

在有些事情上三者可以达成一致,比如这些有标准答案的事情:按时睡觉、不挑食、专心上课等等,但更多的事情上达成共识是困难的,比如,9岁的孩子为打抱不平而受伤,15岁的孩子沉迷于自己的热爱,17岁的孩子带TA的男/女朋友回家……当面对这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都处于被要求的一方。

一个人一直听着别人的话,守着别人的规律,那么,他会自律吗?大概率是不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上了大学之后就开始堕落的原因。外在的动力消失了,内在的动力又没有产生,逮着机会当然要开始放飞自我,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

如果仅仅是在某个阶段放飞自我,得到自由之后又重新找回目标,建立内驱系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还算是幸运的。可怕的是一直活在“被掌控”中,用失去生命力或者毁灭的方式去抗争。

想起前阵子关于郑爽的新闻,在指责她的同时其实也看到,她也是个从小与母亲共生的被掌控的孩子,那些“爽言爽语”、令人费解的行为正是她毁灭性的抗争。只是,这样的代价太大了。

摘自: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你可能感兴趣的:(【凯妈读书笔记】《自驱型成长》:自律&听话&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