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00702:万事只求半称心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灵隐寺内,1700多年来一直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短短的两句话,历经了风风雨雨,时代变迁,说尽了千古人生之道,却是饱含亘古至理!这幅对联,挂在杭州灵隐寺千年之久,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这两句话也成了无数中国人的座右铭!比如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他每年必去的一个寺庙就是灵隐寺,他曾跟人说过:“我每年肯定要来一次这里,敬佛拜佛,心愿菩萨好,人人都好!”也许就是马云先生深刻领悟出了这两句话的真谛,才成就了一代首富!

        这两句话曾被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评价为:中国人最健全的生活理想!而其中的“半称心”是最适合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因为人一生中不如意之事在所难免,生活中总有着无数的沟沟坎坎,如果能用“只求半称心”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凡事顺其自然,恬淡以明志,安静以致远,不为虚名所累,不被功利所惑,用“半称心”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生活一定会很圆满。

        昨天晚上,在“睿师讲堂直播间”分享的话题《知足常乐,在教书育人生涯中潜心修行》中,主播段武亭通过大量具体事例,来阐述说明这种观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奉劝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在自己一生的教书生涯中,要抱着知足常乐的心态,凡事只求半称心,在自己努力工作进取的同时,对自己获得欲望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更不能对某些事贪得无厌,始终把握好一个度,要适时学会放弃,难得糊涂……直播间里的所有老师们都很赞同这种潜心修行的人生态度。

        凡事只求半称心,就是要人们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好多人往往对自己的生活不满足,在别人眼中已经很不错了,甚至会令周围人都羡慕的生活,可有些人还会觉得不尽人意,非得要求尽善尽美,十全十美,如果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期望值,总能从鸡蛋里面挑骨头,自寻烦恼,就会不满足;如果不满足了,就会经常苦恼,不快乐;如果经常不快乐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所以说人一生要知足常乐,如果要想经常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主播给出大家了几点建议:首先要降低欲望,学会放弃;第二凡事有度,不求完美;第三不要攀比,活出自己;第四不必较真,难得糊涂。而“知足常乐”与“进取心”不能相提并论,“知足常乐”是知道满足了,就总会快乐,是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和地位;不是要让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半称心”也并不是人的一种无奈,而是人到一定年龄后的豁达与智慧,是一种生活态度,心灵状态,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杨绛老先生,她也是钱钟书的夫人,在她的《一百岁感言》中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老先生,在她一百岁时,还能心静如水,平和的迎接”准备回家”的每一天,她还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都集中在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得到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杨老先生一生敢于真实面对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超脱,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后,面对死亡和孤独还能保持这样,平和淡定的心态,是世上好多人都不具备的优良品格。正是因为她是一个拥有大学问,器识高爽,风骨魁奇的才女,才能驾驭”老先生”这个称号。

        “凡事只求半称心”,就会知足常乐;但这需要一个度,人总不能贪得无厌。比如今年的各种评优表先、优质课大赛活动中,有个别老师已经得过一项奖证,应该已经知足了;但在接下来的每次活动中,还要与其他老师争荣誉奖项,恨不得一个人包揽所有的获奖证书,这样才能满足他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也不会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要想到,自己已经有一个证书了,是“半称心”,还想要别的项目证书,以后每年还有机会,再慢慢来,所以这个证书就已经让自己很知足了,有好多老师还没有得到呢?自己应该感到快乐才行,不是一味的去纠结,还有别的奖项,没拿到手,让别人得到了,就会自寻烦恼,郁闷不快乐,这是自己给自己添堵。所以凡事皆有度,掌握好这个度,快乐就会不请自来,如果快乐了就会觉得自己称心。

        古语讲: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所谓:识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就是要人们懂得凡事只求半称心的道理。

      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事只求半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