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0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太阳篇我们前面已经全部介绍完了,炙甘草汤是太阳篇最后一个方剂。在进入阳明篇之前,建议去看看《灵枢.师传第二十九》、《灵枢.决气第三十》、《灵枢.肠胃三十一》《灵枢.平人绝谷三十二》、《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这几篇与我们现在学的阳明篇都有很密切的关系,生理解剖方面都从这几篇里来,例如《灵枢.肠胃三十一》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当然,我们在处方的时候,不会去关注病人的嘴巴有多大,舌头有多长,治病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灵枢.平人绝谷三十二》“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正常人没有吃的,为什么能活七天,这一篇都讲得清清楚楚。

阳明篇,就是专门讲的肠胃,当人生病了,太阳证。当太阳证与药决战的时候,药失败了,这个病邪跑到阳明去了;还有就是太阳证与药决战的时候,药下得太重,发汗太过,阳明证是医生制造出来的,这也有可能;还有,病人来的时候,就是阳明证,这也有可能。

我们后面一条一条的学习,看看张仲景是如何来讨论阳明证的。病人在太阳病能够治好是最好的,如果失败了,在阳明证的第二道防线把它解决,这也是很好的结果。

当太阳病没有好的时候,进入阳明证,阳明证不会传经,到此为止。

很多人便秘,几十年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有的老太太一生便秘,八九十岁了还在便秘,也没有问题,那么,便秘,有没有必要把便秘治好呢?当然有必要。

我们看那些长寿的老人,超过一百岁的老人生活都很简单,他们的心胸都很宽广,说什么都是一笑而过,有人对这些死去的老人进行过调研,在他们的身体里检测到了什么肝癌,大肠癌,子宫癌,可他们不是死于病,而是死于老,自然死亡。

我们平常生活一定要简单,生病的时候,吃五分饱,没有病的时候吃七八分饱,这样硬把胃气逼回来,胃气一回来,身体自然就能恢复,这些都是阳明篇要介绍的。

我们做为一名医生,能把病阻止在阳明,那就是最好的了。千万不要去挖,就象一张白纸,非要把它挤出一滴水出来,那纸就被挤烂了。

中医认为,能吃,能喝,能拉,能睡,那就是挺好的。身体里面不藏浊物那就是很好的,当然,在排浊物的时候,也不要排得太过,太过也不好,要恰到好处。

什么时候用什么处方,剂量的大小,什么时机用,如何辩证,在阳明篇里都有介绍。

病在阳明的时候,是纯热证,是纯实证,阳明没有寒证,看不到里寒的症状。

你可能感兴趣的:(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0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