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新剧揭露扎心真相:鸡娃的过度焦虑,正在拖垮孩子

妈圈真实的“鸡娃”现状是什么样的?

刘涛、李光洁主演的新剧《陪你一起长大》一经热播立马横扫了我的朋友圈,妈圈battle,幼升小,民办摇号,推优名额 ……细细一想,这焦虑老母亲的模样,简直让我们有了对剧照镜子的感觉。



01 360度环绕式“鸡娃”焦虑

四个不同背景的“幼升小”家庭,各自剧情是否经得起推敲另说,但当下社会真实的养娃焦虑被它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醒和奚彬的家庭属于观念较为超前的,一开始主张散养,但经历了升学之战,先是重点学区房泡汤,又受了“别人家的孩子”的刺激,终是忍不住上紧发条,冲上鸡娃的赛道。

把工作中的996换成养娃下的007,24小时无休关注学校招生信息,开始托关系找后门,研究外行人听不懂的PBL学习法,一心想要挤进“名校”。


顾佳伟和林芸芸是典型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看似和和美美,但事实是男人在外打拼,女人在家化最美的妆,打最累的工。老公提出“新月必须是第一的”的硬性KPI,她也被迫在“鸡娃”之路狂奔。


全职妈妈一年365天,全年无休,新月的学习自然也是无休状态:钢琴+芭蕾为主攻,再加上英语和法语。幼儿园、培训机构、家,三点一线的学习状态,让她成为被人眼里的“好孩子”,也让她脸上总是挂着不符合年龄的苦闷。


朋友给我扫盲,鸡娃也分“素鸡”和“荤鸡”,学体育、艺术是“素鸡”,学应试教育课程就是“荤鸡”,新月就是典型的荤素搭配,都要学,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牛娃”。

而天赋极高的“天牛”则是万千家长羡慕的对象。剧中的李非凡就是如此。爸爸不负责,妈妈没时间,却能无师自通,在台上表演45秒解三阶魔方。


非凡的妈妈沈晓燕白天在超市上班,晚上送外卖,只为了多打几份工攒钱拿回孩子的抚养权。

孩子是她生活的中心,自我牺牲的爱让她为了孩子可以卑躬屈膝,也可以撒泼打滚,但儿子小小年纪, 就心事重重,难过地劝她“以后不要这样了”。


何景华和蒋博的家庭则更为复杂,首先是二胎,面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一边准备儿子升学,一边还要处理女儿青春期的叛逆情绪,操心指数成倍增长。

其次是“女强男弱”,爸爸蒋博是外地大专生,连想鸡娃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学历低总是被岳父岳母质疑教不好孩子,总是吵得鸡飞狗跳。


02 鸡娃先自鸡,登顶养鸡场C位

前几年总爱关注育儿圈的公众号,感叹一句,现实比电视剧更魔幻。

一岁英语开蒙,三岁流利交流;

六岁前学完1-6年级数学;

幼儿园过KET,一年级过PET

……

可能因为汉语是母语,炫耀识字量无感,说写书要被扒出来造假,死磕英语数学神童几乎都是同一个套路。自己孩子报过就知道,KET词汇量比肩中考英语,PET词汇量类比高考英语。幼儿园的人就有这个水平,怎么能不焦虑。


与其说家长们“想养鸡”,不如说,来自社会无处不在的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鸡”。

哪怕如我,一开始嘴硬说着不焦虑,可乐临近幼升小时,我还是忍不住偷偷加了十余个微信群,收集各路升学的小道消息,逛完一圈,看到别人为了孩子拼尽全力,甚至重新开始学习的模样,我顿时被林芸芸的话洗脑:没错,我就是那个用职场逃避鸡娃的可怜女人。

教育内卷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现象,这种紧迫的焦虑感迫使我们挤入这个赛场,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孩子烧脑,父母烧钱,全员烧时间的“超级火烧”。

03

别为了“面子”伤了孩子的“里子”

自诩优秀的事业女性,真的能用职场逃避育娃焦虑吗?并没有。

我好歹也考上了大学,工作能力也被认可,老李更是名校毕业,当看到别人家孩子个个身怀“绝技”,我心中一惊,我们的儿子能比别人差?说出来不怕被人笑话,我们也找了帮忙升学的机构,为了让可乐的简历好看,我们不仅报了课外辅导班,乐器训练班,网络思维课和1对1的辅导,连晚上的陪写作业,都试过了。


原本活泼开朗的可乐,被我摧残得像晒蔫儿的向日葵,皱巴的一张脸怎么也笑不出来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还在上网课的时候把摄像头关了,跟老师谎称是iPad坏了,实际去睡大觉,把我气得要破掉我们立下的绝不先使用暴力的家规。

眼看着母子关系就要破裂,老李带着可乐去爬了一次山,回来就给我引经据典了一番,劝我回到“散养”模式。


反思可乐的行为,与其说他变得爱撒谎,不如说我在逼他撒谎。把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学习量强塞给他,着急“养鸡”,无非是对竞争的应激反应。名校,名师,好工作,豪车豪宅,我们已经竞争过一圈,再生一个“优秀”的孩子,无非逼他重新走上这条看似“成功”的路。

成熟的我们已经懂得不用单一的成功去定义自己,又为什么要用别人眼里的优秀去定义孩子呢?

何必逼他给我长面子,让他失了里子。

04 过度焦虑,正在拖垮孩子


望子成龙是人的本性,但把这些期待当做教育的第一诉求,却是舍本逐末。

杨绛先生曾评价自己的女儿:“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钱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在《我们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学者是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的。他们从不逼自己的孩子考第一,也拿孩子与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比谁更优秀。比如学英语时,没有手把手教学,也没有亦步亦趋地监督,而是让她自己去琢磨,碰到不懂的问题,也是指导她自己去找答案。

这样看似散养的成长环境,没有让钱瑷落于人后,反而让她养成了好奇求知,独立自驱的习惯,受益终身。与父母的成就相比,成为大学教授的钱瑷“始终是一粒种子”,但并不影响她被杨绛称为“生平杰作”。


焦虑的妈妈,只顾着逼孩子赶超同龄人,殊不知,家庭焦虑的本质是言传身教。疯狂硬塞式学习,不仅灌输了公式,还把自己的焦虑病态地传递给孩子。

正应证了俞敏洪的话:“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衍生病态。”

此处,我应该跟可乐说一声,对不起,妈妈把焦虑传给了你。也想告诉所有的妈妈,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拥有终身前进的力量,走在阳光下,无惧风和雨。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涛新剧揭露扎心真相:鸡娃的过度焦虑,正在拖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