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乱世英雄,但背后却有你看不见的样子?

我们一直觉得三国两晋时期这段历史很精彩,或许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或许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断粉墨登场的人物繁多,或许是那时候仅有的魏晋风骨。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魏晋风度》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的风流,崇尚自由,不拘一格,已非是秦汉时期的厚重。

相反,更多的是“大英雄方本色,真名士自风流”。

然而,往更深一步思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段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是从秦汉盛世过渡到隋唐盛世的连接点。

那作为这样的一段历史沿革,它给后世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什么?

我来拍脑袋总结一下。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

五胡乱华

在汉朝的时候,少数民族和汉族主体之间的关系都是敌对势力,秦始皇修长城就是为了抵御长城以北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到了汉朝,刘邦被困“白登之围”,之后汉武帝一展雄图扫清寰宇。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中原孱弱,压不住北方的歪风邪气,少数民族又是活跃分子。

读个三国历史如果没有注解,能够感受到古代人的深深恶意与鄙视,因为少数民族的字都不认识,更遑论那些歪瓜裂枣的人名。

三国时期,曹操远征乌桓,郭嘉遗计定辽东。那时候的少数民族已经渐渐地开始和汉族融合,两晋时期五胡乱华,汉族反而是被少数民族占据了半壁江山。

之后的隋唐是中国的第二次盛世,隋文帝杨坚本身就已经不是纯粹的汉人,唐朝的李渊李世民更可能是鲜卑族人。

很多少数民族的姓氏都被汉化为汉族的姓氏,即便是在那个时候汉族是弱势,但是文明从来都不是靠着武力来征服的,反而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朝的不少。

这无疑就是三国两晋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第二,门阀的崩塌,士族的崛起

科举

隋朝最大的创新我认为就是科举制度,虽然我们后来人都批判科举制度的僵化,但是在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已经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人才选拔制度。

而在此之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关键在于一个“举”。

那个时期的人才选拔通常都是通过推荐然后评价,朝廷就给个小官当当。

曹操在青年时期就已经被举孝廉,还被一些知名人士点评了一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到了曹丕时期,陈群提议的九品中正制简直就把这种人才推荐制度推向了极致。

三国可以看到很多望族,比如大名鼎鼎的陆逊,还有荀彧。到了两晋时期就更加的显赫,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就是两大家族。

可是这种制度有很大的弊端,因为整个朝政都由这几个大家族把持,下层人才无法突破阶级而改变命运甚至参与国家政治。

隋唐一举打破了这样的僵局,科举制度从此延续到了封建王朝的结束。

第三,文学的独立

曹老板

这一点是我在之前是一无所知的,因为此前只看故事和人物。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最早提出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时期的建安年间是中国文学开始独立的时期。

曹氏为代表的建安七子,尤其是曹丕对诗文的评价和技巧很有大的贡献。

再之后更是出现了专门讨论文学价值和技巧的著作,比如之后的《昭明文选》,比如《文心雕龙》。

中国的文人开始思考文学本身这件事,而不是之前的诗文只是代政治作言论或者抒发某种感情。

这是一种文学独立意识的觉醒,但这却是最不显著的进步。

总体来说,三国两晋时期的这段历史很是新奇刺激,但是它却给后世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之后几乎是一个很完整的成熟封建史,唐宋元明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口口相传的半个古代史,基础是从三国两晋承前代秦汉帝国而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两晋,乱世英雄,但背后却有你看不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