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有书《好好思考》

各位有书书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和我继续共读《好好思考》。昨天我们知道了通过三种阅读方法,可以积累思维模型。今天,我们主要讲,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积累思维模型。

请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阅读:在职场做会议记录,可以学到什么?

01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现象,两个同一时间进入公司,分到同一部门的人,一段时间后,一人进步飞速,一人则没什么长进。

究其原因,是因为前一种人,可以通过别人,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这种人只占少数,而大多人学到的,只是前辈们处事方法中的粗浅层面,而那些有效策略,则更多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隐性知识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具备一种“把隐性知识转变为可以学习的显性思维模型”的能力。

从图库选择图片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我们可以靠着做笔记的方式,来完成这一转变。就拿写会议记录这件事来说,完成记录仅仅只是第一步,记录完成后,还需要花时间去整理、提炼、反思、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这个思考的方式,在学习上也同样适用。比如,我们与其在学习时去记住一些学习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如去学习思考问题的过程,掌握别人的思维模型。

而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通过这样的练习,最终我们可以让自己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

02

为了完善知识体系,作者设计了新的做笔记方法——五星笔记法。

这个方法,需要我们在做笔记之前,先画出一个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个问题,一共五个问题。

然后,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只有回答完五个问题,笔记才算完成。

这五个问题,一是预判核心内容。不管是我们在面对一本书还是一场会议时,我们都可以提前预判一下,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该话题会值得大家讨论。

经过提前思考,我们就可以在看完一本书,在会议开始后,把自己的思路与作者或者其他人的思路进行比较,看看其中的差别。

五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是记录讲解逻辑。这需要我们在阅读,在做笔记时,一边留心作者或者会议主讲人说了什么,一边关注对方的讲述逻辑,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些关键词,画出一个逻辑图,进而完成对方思考过程的推演。

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是记下疑问、启发。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对方讲的内容,是否有什么局限性,对自己有哪些启发,从对方的讲述中,我们还可以额外想到什么。即,在记录下启发点、疑问点的基础上,还要对一个个点进行加工分析。

第四个问题,是提炼思维模型。这里主要是顺着第三个问题中,记录下的启发点继续发问。对方提出的方法,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这个方法有什么依据,来源在哪里。

最后一个问题,是变成具体行动。这里是要我们把自己得到的启发,用到今后的生活里。

03

五星笔记法是工作中积累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但是,我们光找到思维模型还不够,还需要把思维模型内化,直至最终掌握。作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介绍了“超一流学习法”。

这种学习方法中的“超一流”,是在生活中提炼和运用思维模型的三个核心环节。

第一个环节“超”,指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先从超级人脉找答案,提炼出思维模型。

美国作家拿破仑·希尔说过,拥有一个掌握专业知识的“智囊团”比自己拥有知识更重要。这就说明,链接超级人脉,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更大的意义,是要当事人加入到高质量的人脉网络,从而获得信息和资源,并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一”,指对提炼的思维模型举一反三,多个维度去实践,理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这个环节,主要需要我们,不仅从多个维度去复习一个思维模型,还要把一个思维模型用于多个场景。即我们在记得牢的情况下,还要深入理解。

第三个环节“流”,指的是我们要把掌握的思维模型,训练成行云流水如闪电般的直觉反应。这就需要人在一个领域,向着专业的方向前行,这往往和一个人的长期努力、大量训练、把知识经验内化、最终形成的模式识别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图库选择图片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不仅介绍了在工作中,可以通过五星笔记法来积累思维模型,而且还介绍了,光找到思维模型还不够,还需要把思维模型内化,直至最终掌握才行。

在掌握思维模型的基础上,想要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培养更高的能力——建立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我们下一节继续聊,我们应该学习哪些跨学科知识,下一节不见不散。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制 有书《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