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夺冠爆红后,请“流量蛆虫”们放过她

图 | 源于《人民日报》


一位名叫全红婵小姑娘出场了。


站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的跳板上。


她双手高撑,目光坚毅。


起跳、空翻、入水。

 

犹如一把寒光削铁的宝剑,利落迅疾地划破水面。


身姿动作几乎完美,上演了一出震撼全场的“水花消失术”。


即便在水下翻身游弋的时刻,都潇洒轻盈得似鱼儿归家。


毫无悬念的。


5轮惊艳的跳水动作,裁判给出3次满分10分,最低的一项也拿到了9分。


总分榜上领先第3名澳大利亚选手95分,与位列第2的自己同队队友陈芋汐,还拉开了整整41分的距离。

这意味着,即便少跳一次,依旧妥妥地锁定金牌。


绝对实力碾压。


最后,才刚满14岁的全红婵,以466.20分的超一流成绩。


不仅成为本届奥运会上我国年龄最小的金牌得主,还打破了过往陈若琳447.70分历史夺冠最高分的世界纪录。

一战封神,举世瞩目。


小小年纪的全红婵,被夸誉为数年不遇的「跳水天才」


就连东京奥运会官方都在推特上赞叹:


“记住这一个时刻吧,你可能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表现了。”

而在所有鲜花掌声背后,最激动兴奋的莫过于全红婵父母家人了。


孩子出息有本事,为国争光争荣誉,怎么能不为她骄傲呢?


但他们万万不会想到,全家人享受这份喜悦还没两天,便被围观、谩骂,扰得不得安生。

 

甚至被一众“亲朋戚友”群起而攻之。


这个14岁的姑娘,夺金奥运的跳水天才,正在被吸血。

广东湛江迈合村,是全红婵的老家。


家里条件不太好,属于村子的低保户之一。


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全妈身体也不好,前几年出过车祸被撞伤了肋骨落下顽疾,至今仍未痊愈。

因家里人看病治病的各种费用。


“家都被掏空了。”


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几乎都压在全爸身上。


出身“寒门”的孩子,注定早懂事。


全红婵从小就有着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沉稳和担当。


被选上体校跳水后,比一般孩子更为刻苦更为努力。

当别人还躺在父母怀里撒娇、享受着快乐无忧的童年时,才7岁的全红婵便一头扎进冰冷的水中训练。


启蒙教练陈华明说:“她特别泼辣,训练的时候很冲。”

 

别人夸她,有良好的骨架身段,又真心的喜欢跳水,绝对是好苗子。


但即使再怎么天赋异禀。


所谓天才,也要吃尽旁人不肯吃的苦,受尽旁人不肯受的累,才得以让自己的天赋展现于人前。


广东的夏日,炙热又漫长。


湛江体校的基础设施还十分简陋,训练场是露天的,跳台是水泥搭建的。

图 | 正在湛江体育运动学校练习跳水的孩子们。


每个受训的孩子,连同教练一起,都被晒得黑黢黢的。


随着跳水动作练习多了、久了,每个孩子的手心都如同中年人一样粗糙,长满厚厚一层茧子。


惧水恐高,是人的本能。


三层楼高的10米跳台,是人体所能挑战的极限,也是所有跳水运动员的冲刺终点。


是普通人俯身看一下,都会眩晕腿软的高度。


但全红婵正是要从这样的跳台,每天跳下来120多次,还要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


她想起自己刚接触跳水的时候说:


“中间也会觉得害怕,一两天不跳的话,再次站上10米台就会怕,感觉怕摔,所以每天都需要去练习跳。” 

因不能长时间泡在水里,平日还要在陆上练跳200-300回。

队员们累得休息了,全红婵还在加练。


直至奥运亮相,“金婵”一鸣惊人。


记者采访她,你是怎么成为奥运冠军的?


全红婵默默想了半天,答了两个字:练的。


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金子会发光会耀眼,是因为早已自我锤炼了千百回。


所有的毫不费力,背后都是拼尽全力。


全红婵“一跳成名”后,这个没去过动物园、游乐园,说着自己特别爱吃辣条、想玩抓娃娃,要赚好多钱给妈妈治病的小奥运冠军,打动了无数人。

不少企业纷纷出力,以善意的方式助小姑娘圆梦。


两台娃娃机器已经送至村里居委会,一车不同口味的辣条也配送到位,多地的游乐场所全年免费开放给奥运健儿。

然而没过多久,此事画风开始走偏。


越来越多的人打着“喜欢”全红婵的名头,赶去她湛江的老家,彻底扰乱一家人平静的生活。

 

全红婵的家,俨然成了一处新晋的网红打卡点。


人究竟多到什么程度?


从村子前面的路口开始,便被各式私家车堵得水泄不通。


疫情阴影尚未消散,村民大多不敢放松,只好临时加开防疫检测点,呼吁大家理性打卡,并派保安过来维持秩序。


但几乎没用,也没有人听。


哪怕直至深夜,进村的车辆仍旧络绎不绝。

来到全红婵家的人,究竟有多疯狂?


先是有人不断扒门、蹲墙角,就差要爬进去了,各个拿着手机,开着直播连线。


高举着“长枪短炮”,几乎只要是围绕全红婵家,每一个犄角旮旯都不能放过。


有网红主播说,她们家的房子很旧,很有“料”,恨不得给装上24小时监控摄像头。


有些更过分的,还打起了全家人门前一棵菠萝蜜树的主意,直接吆喝卖货。

要是一旦见到有人从里面走出来,便冲上去疯狂求合影、拍视频。


全红婵的奶奶已经被吵得两天没睡好,有一次还被网红主播们吓得跌倒在地。


可令人愤怒的是,这些“吸血鬼”主播不仅没用反省自己的行径。


还一边假情假意地扶起老人家,另一边的手机直播不停。


家里不仅来了一堆换了流量病的小丑,还来了不少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朋好友”。

全红婵的奶奶和妈妈,身体状况都不算好。


在“网红”与“好友”的日夜围攻下,更加被折腾得够呛。


全妈妈一次采访中无奈地说:“嫁过来到现在,才知道家里有这么多亲戚。”


最后,实在不堪其扰的全家人,牢牢地紧闭大门,拒绝任何探访。

 

却被前来扑空的人开口大骂,夺冠了变高傲、学会甩脸子,沾沾光都舍不得。


这群人,巴不得把奥运冠军吃干抹净,榨出最后一分钱味。

当祝福掺杂着目的,当围观带着利益,这一切终将都变了味。


奉行着“流量之上”的那套准则,被扭曲改变的人生还少吗?


前有不敢再拉面的“拉面哥”程运付,后有无力去摆摊的96岁郑州老奶奶张玉珍。


之前河南洪灾暴雨,那些无底线的“流量蛆虫”,更是直接把灾区变“秀场”。


不仅堵路拍照,霸占救援艇,还利用救援充电车,给直播设备充电,阻碍专业人员营救行动的展开。


受灾人们的痛苦,成了挣钱的背景板。


流量永不眠。


而这次换成了追逐奥运冠军的名气和经历。


但网上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奥运冠军不是流量明星,他们不需要也不应该被套上,符合他人所想象的“人设光环”。


运动健儿及其家人们的生活,一举一动更无须交付到大众的眼皮底下审视调戏。


因为他们的成绩和荣誉,不是粉丝花了多少钱追捧出道得来的,也不是代言多少产品参与了多少活动获得赚来的。


竞技体育很残酷,始终只能靠实力说话。


他们的金牌,他们的掌声,是靠着自己日复一日艰苦训练和身上积年累月的伤疤,一次次地突破上限换来的。


流量变不出一个奥运冠军,却能轻易毁了冠军的一生。


记得网传当地企业,向全红婵捐赠一套房子、一个商铺以及20万的现金。


但全红婵爸爸都一一拒绝了这些商业奖励。

他说:

“我也很感谢他们有心来,但我真的什么都没拿,我一分也没拿。”


“我不能浪费女儿的荣誉。”


前跳水皇后高敏也说,要冷静看待全红婵的成功。

因为这只是她运动生涯的第一步,不仅要学着消化这些荣誉,未来还有很多挑战,要学着接受赢,也要学着面对输。


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


哪怕是奥运冠军,全红婵也不过是14岁的小姑娘,她的成长之路,还需要更多人的爱护和支持。


绝不该是一场流量狂欢。


如果说,全红婵是老天爷赐给跳水界的一个礼物。

 

那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懂得这份礼物的珍贵。


未来可期,不止今天。


属于她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

本文作者:暄翊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红婵夺冠爆红后,请“流量蛆虫”们放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