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塑的我》你会如何回答 - “你,幸福么?”

在2012年的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不同各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面对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

一位清徐县北营村的务工人员,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推脱了说:“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这位务工人员看似文不对题的回答,却道出了自己是“过客”、“卑微”、“渺小”、“心酸”般沉重的心情,像是戴上了沉重的铠甲,避免与外界沟通,又像是划清界限的自我防备,谨防受到欺骗与伤害。

抛开一切外在的因素,作为个人来讲,这看似简单的问题,更有其存在的价值。单纯来讲,这是一个闭合式问题,你幸福吗?你可以直接回答“是”或“否”。只是这“是”“否”之间的重量会在顷刻间压住你,只要深思,这样的问题会在很多的时候让你哑口无言。

就如当莫言被问到“你幸福吗?”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 莫言又道:“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那么当你被问道:“你幸福吗?” 你会如何回答呢?


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这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幸福”一词到底该如何定义呢?这只有自己去体会和理解了,因为每个人的定义是不同的。

一个人到底幸不幸福?那需要取决于他对需求是否满足,我们所说的需求,不单指物质上的需求,还包括精神上的需求。有些人要求很简单,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一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睦睦地快乐生活,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而有的人目标是要做一番事业,成功能带给他成就感,才会有幸福的感觉,永远在追求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愿望,但要实现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奋斗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有的人会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最终得到了成果。但大多数的人在多次的失败中会选择放弃。

而多数的失败往往是由于自己没有坚持,就如《可塑的我》的书中写道:人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表现出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便是人的可塑性。

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需要一个动态的,独特的过程。可以说自我发展就是一个从平衡到失衡,再从失控到重新掌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看你是否有坚持。

《可塑的我》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婕君,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曾于哈佛附属麻省综合医院精神科工作,受训于波士顿精神分析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明尼苏达大学心理系,执业时间14年,被壹心理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


《可塑的我》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当你遇到困难时,告诉你如何自我发展及如何通过心理学更好地创造出完整的、成熟的自我。

那么,心理学如何帮助人的自我发展?

首先,心理学可以赋予我们深度理解人性的能力,这可以让我们灵活面对世界的规则与限制,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心理学可以帮我们识别、发展自己的心理能力,如信任感、自主性、专注力、自发性,等等,精准地修复自己的短板。

再次,心理学可以帮我们找到自身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偏差,让生命中不再有那么多事与愿违。

最后,心理学可以帮我们找准自己的定位,更清晰地发展自己、关系与事业。

本书梳理了人生各个关键阶段所要面临的选择与挑战,直击种种问题,帮助我们启动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思想到行动双管齐下,塑造出完整、出众、内在安宁的自己。

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以苦中作乐,就像电影《美丽人生》所展示的,即使是在集中营,也有人可以跟孩子玩游戏,帮助自己的孩子利用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度过在集中营里的时间。

当你明白了自己就是全世界,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世界,当你可以理解自己、改变自己时,你的人生永远都会有选择。

当你可以做到这些的时候,才能真正学会了掌控自己的人生。

本书可以帮助你从小处入手,用书中提及的工具梳理自己的生活。同时从大处对自己过往经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规划自己今后更丰富、更灿烂的人生。

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他自己的幸福!


陈婕君

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塑的我》你会如何回答 - “你,幸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