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探索实践

        学习了王绪溢博士《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四章打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受益匪浅,解开了这一学年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音乐课堂主要通过听、唱、奏、编来完成学习目标,通过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等训练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在加入智慧课堂团队之前,以往的音乐课堂几乎没有涉及TBL团队合作学习法的学习方式来辅助教学,大多是聆听、体验、实践或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给答案。其实这样教师对学生个体表现是失控的,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了“打造有效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章节,让我想到自己的音乐课堂小组讨论活动,方法十分粗糙,下面将当时低年级和中年级实施初步探索实践的案例与大家分享,请各位专家老师指点。

        四年级的音乐课,课题《老鼠和大象》,第一课时是线上同步课,通过音视频和采集设备,将两地师生连为一体,在网络专递支持的形势下即时传播课堂实景,在远程教学环节中尝试设计了一个五分钟聆听音乐《老鼠和大象》回答:“歌曲演唱形式”的讨论环节,由于隔空上课现场与竹西小学同步课堂的状况出现一些延时和音响问题,活动进行得很吃力。对方竹西小学的课堂调控不到位,学生的反应以及互动不及时。如何实现同步课堂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又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思考。同步课堂,两个班级隔空对话的课堂,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如果实现同步课堂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老鼠和大象》第二课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了,运用紫竹笛演奏歌曲第二部分的二声部旋律,利用小组化讨论自学的方式完成第二部分合唱的自学环节。运用器乐小组化自学演奏旋律学习歌曲,第一次尝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在小组化讨论学习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有些孩子还运用吐音、颤音等演奏技法创造性的为歌曲增加趣味性,学生的创造力能力在这里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练,大部分具备独立完成视谱演奏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校本特色器乐教学与小组化讨论活动相结合,将紫竹笛教学与歌唱教学密切结合,完成自助式紫竹笛演奏欣赏曲和主题音调等。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音乐课堂小组讨论能有序进行显得格外不易,一年级孩子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验,目前为止得出较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即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次数多而时间短,也就是设计的问题多样化,缩短每个问题的讨论时间。本周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为欣赏《野蜂飞舞》《引子与狮王进行曲》。在课堂上我将音乐四大要素,设计成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私人一组记性小组讨论。比如:《野蜂飞舞》中,教师:你在音乐中听到了怎样的野蜂?为什么?学生:听到了飞得很快的一群野蜂,因为音乐速度很快,音跑也很快,就像它们不停的煽动的翅膀。教师:你们小组总结得真好,音乐速度很快,你们说的音跑得很快,那是因为音乐的节奏很密集,所以才有这样的感觉。 又比如:《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狮子吼叫了几次,各组讨论结果五花八门,有6次、7次、8次的,各组都有自己的想法,组内也有分歧。后面无法讨论下去,只能自己讲授分析音乐,从狮子吼叫的钢琴演奏旋律“上行到下行”的钢琴聆听,再到寻找相似旋律弦乐组的吼声模拟。得出6次。低年级的探索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小组合作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得根据学情有的放矢,适当的进行调整。

  以上就是本人对低年级和中年级实施初步探索实践的一些粗浅思考,相信今后在各位专家和老师们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收获得更多,从而努力打造新的数字时代下多向互动形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线上线下多向互动呈密集的交叉态势的优化音乐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组合作学习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