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难片的里程碑?别逗了,这才刚上路!

好莱坞一直有热衷拍摄灾难片的传统,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更被誉为“灾难片专家”,由其一手打造的《独立日》、《后天》、《2012》等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甚广,还收获极高的票房成绩,相比较而言,国产灾难片的表现就显得不尽如人意。

《超强台风》、《紧急迫降》,由于题材和表现形式过于主旋律而长期被影迷诟病,《唐山大地震》即使在2010年就拿下6.5亿的超高票房,但严格意义划分,它根本就不属于“灾难片”的范畴。好在2019年《烈火英雄》和《中国机长》用优异成绩,总算为国产灾难片挽回不少颜面。

和其他国产类型片相似,《峰爆》也是通过面对灾祸时不同人群表现出来的态度,去讴歌人性中伟大的真善美,以及“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的中国式救援精神。

影片一开场就直奔主题,西南某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山崩地裂造成大量滑坡及泥石流,不仅威胁到已经修建十年的高铁隧道,更有可能将十六万人口的云江县夷为平地。面对生死考验,隧道施工单位想尽各种办法化解灾情,通过科学手段阻截泥石流,挽救众多普通百姓的生命。

叙事上,本片采取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聚焦于基建团队深入一线阻止山体滑坡冲击县城,暗线则是两位男性角色大洪、小洪克服心魔,修补父子感情的过程。

为让影片更具真实性,整个营救过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层面去呈现,其中,宏观把握主基调,微观宣泄情感,使得营救过程既高潮不断又张弛有度,不会令人觉得乏味。

以丁总、何工为代表的管理团队,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而以洪翼舟、卢小靳为代表的一线工作人员,则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及方案具体落实。两者相互分工,又你中有我,让观众能够从不同维度去感受现场的紧张气氛和当事人的心路转变历程。

全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是它始终将生命放在首要位置,不管外界环境多恶劣,永远以救人为第一要务。后期看到泥石流已经阻挡不住,他们甚至甘愿炸毁已经修建十年即将完工的高铁隧道,就如影片人物所说:隧道炸了可以重建,但生命不可以重来,这种浓浓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一个大国及其民众应有的胸怀和担当。

一直以来,西方人和东方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西方讲的是诺亚方舟,为未来保留火种,而东方人更多则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相比西方人的保全实力,东方人更喜欢去挑战极限,化不可能为可能,那种坚定执着、与天地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才是中国能够绵延五千年,屹立世界不倒的真正底蕴。

如果说故事明线是讲述家国情怀、集体担当,那么暗线则更多放在家庭与个体之间剪不断的情感纠葛。

男主角洪翼舟是一位有能力、有魄力、有爱心的三有青年,可其内心却一直被心魔困扰,十二岁时母亲掉入水中不幸溺亡,让他始终无法从自责中走出来,并开始对潜水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父亲洪赟兵因为工作原因,年轻时对家庭照顾甚少,母亲之死,更让父子两人之间隔阂越来越深,即使洪翼舟如父亲一般走上同样的职业道路,却仍然无法化解他们之间的心结。

偶然的自然灾害,让父子两人陷入地底,为自救,也为把其他人安全带离险境,他们开始精诚合作。正是这次相处,彻底打开两人心扉,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事实上,父子两都是同类人,都属于那种为工作可以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类型,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和解才显得顺理成章。影片后段大洪为了让小洪完成任务,毅然用自己身躯作为儿子的垫脚石,直至跌落悬崖,也算求仁得仁。

而洪翼舟和丁小靳的感情戏则是全片深色主基调下一抹难得的暖色。作为情人,他们了解彼此,作为同事,他们支持彼此,虽然没有太多甜言蜜语,却总时刻挂念着对方。为了执行任务,他们不得不分道扬镳,在自己的战场奋力拼杀,影片多次在身处绝境时插入两人思念对方的表情,它让观众看到,即使前路凶险,但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能走出阴霾,拥抱光明。

一部灾难大片,除了讲好故事外,同时还要兼顾视觉效果和制造矛盾冲突。本片花费大量时间表现自然灾害对人类世界的破坏,道路开裂,人、汽车、建筑物突然坠落,泥石流即将冲毁县城,疏散人群时的惊慌失措,在大自然的肆虐面前,人类竟然变得如此渺小,这种落差,足以带来观众长久的思考。大洪、小洪攀岩则是全片最紧张刺激的一幕,这段虽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通过人物的肢体动作和镜头切换,仍然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让人手心冒汗。

诚然,以国产片标准,尤其是国产商业片标准来衡量,《峰爆》有许多精彩刺激、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然而,无序的剪辑、刻板的人物塑造,让本片依旧没有逃脱国产主旋律电影的通病,离优秀更是有不小的距离。

全片大量的煽情戏份,虽然可以在短时间调动观众情绪,收获不少眼泪,但从电影的结构考虑,却显得过于凌乱。这种不克制犹如双刃剑,一方面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深受感动,但另一方面却严重割裂了影片叙事的连贯性,更轻易将辛苦营造的紧张气氛瞬间毁掉,陷入一边流眼泪、一边接不上剧情的尴尬。

电影出场人物众多,能让人记住的却不多,且脸谱化严重。大洪性格还是停留在民众对铁道兵的那种刻板印象,不苟言笑,对自己及家人极为苛刻,不能说不好,只是没有任何突破,而小洪倒是有着当代年轻人的诸多优秀品格,可惜他一人撑不起全片的众生相。

作为全片着墨较多的一位女性角色,丁总本来有许多可以进行深度挖掘的地方,但受困于剧本,并没做任何展开,除了高大上,看不到身为普通人的一丝烟火气。

还有所有基建公司员工,全都一幅视死如归的模样,虽然艺术讲究高于生活,却不能无视作为普通人的基本一面,自动回避人性的诸多缺陷,不仅无法让人物性格变得立体,反更暴露出内心的空洞和虚弱,而被救助者更是全程沦为工具人,他们的作用只有一个,不断制造矛盾、影响救援,除了偶尔像观众一样为主角摇旗呐喊外,完全体现不出个体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受限于成本,影片特效总有种扑面而来的廉价感,山崩地裂空有气势,细节实则完全经不起推敲,几场救援戏不要说和好莱坞商业大片比较,就连去年上映的《紧急救援》,本片都无法望其项背。从结尾出现的记录片看,《峰爆》更像一部为中国铁建量身打造的大型宣传片,它的政治意义和主题表达远大于故事本身内容,这样的创作背景,决定着影片无法跳出命题作文的桎梏。

电影想努力呈现出铁建员工一脉相承的铁道兵精神,却总是差欠火候,显得虎头蛇尾,观众对影片人物生出的感动,也更多来源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事件而非剧情本身,但无论如何,《峰爆》都应该是一部被观众记住的作品,毕竟它呈现出来的精气神,从里到外均刻着鲜明的中国印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灾难片的里程碑?别逗了,这才刚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