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统排列之良知

良知

1、“良知(conscience)“描述的是一种人类身上共存的,隐微却影响巨大的心理状态。

领悟良知的存在可以解释我们周边产生的很多现象,例如:个体内心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企业的冲突,包括社会各层面的,甚至再扩大到民族的冲突。这也是海灵格先生最独特的贡献。

“良知”与我们生活中的“道德良知”不同,跟神学上所讲也不一样。

它既不是道德概念也不是神学概念,

它是服从于某一群体标准所产生的感受。

如果个体的各种表现符合群体标准,就会产生所谓的“归属感”。在这里的群体概念可以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家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群拥有共同思想的人等等。

在家排中,可以看到太多的案例,在呈现表象的时候,大善大恶,而真相呈现的时候,场上除了爱,没有别的东西,善恶是意识表层的分别判断,是酿造无数冤案的罪魁祸首,它们在道的场域下始终会归于平静合一。

也正如《道德经》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比如在一百多年前,“裹小脚”对女人而言是“好的良知”,遵循这个良知可以使自己归属于“贞节妇道”的团体,而事实上这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在两千年中戕害了无数妇女。这就是“好的良知”产生的恶果。在惨烈的战争中,双方都为自己“好的良知”而战。

换言之,好的良知,是膨胀、变质的良知。

它滋生了优越感和清白感,使自己能归属于一个团体,进而产生狂热以致产生侵略性、制造加害者。

比如:当日本军国主义有效忠天皇的归属感或德国纳粹内在有人种优越感的时候,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好的良知的潜台词是:我有权利归属,而你不配;膨胀的极致,就是我有权利活着,而你必须死。

2、良知的作用

我们人类,是群体性的哺乳类动物,就如同狮子、群狼、斑马等。在深层的生物记忆里,脱离群体就代表着危险。即便是再凶猛的狮子,如果落单,依然有可能被群狼吃掉。

因此,一个人是否能够适当地与其所在的群体相处,可能影响到他的生存。当一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与群体的关系时,他的内在就有一个警报器响起,传递出信息:“你的行为危害到你与这个群体的关系了!”,而同时人们所感受到的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是“罪恶感”。

当人们改变行为,使其行为不危及他与这个群体的关系时,个人内在的警报器便会传递出另一种信息:“你现在安全!”,这种舒服的感觉就是“清白感”。

所以,良知就是一个警报器,告诉我们与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关系状况,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影响了我们的归属。

良知在关系中时刻分辨着我们的行为:“这么做会伤害关系还是滋养关系”。当行为伤害关系时,我们会体验“罪恶感”、 “内疚”,当行为滋养关系,我们就会体验“清白感”、 “安心”。

为了维系这份关系,

罪恶感会迫使我们改变行为,

清白感则会使我们感到被接受,可以安心前行。

然而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

罪恶或者清白的良知,和真正的善恶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例如在偷窃者的群体中,一名扒手可能因为没有参与偷东西而良心不安。

三、良知的分类

关于良知的分类,根据海灵格先生的研究分析,一般我们将“良知”分为【个人良知、集体良知、灵性良知】三个方面。

a、个人良知,可以定义为归属于某个群体的“潜意识规则”。

也就是我们的想法、感受或者做法是否符合某些人的要求或者期待,而这些人通常是家庭、公司等我们所归属的群体人群。

个人良知的功能,就是确保我们跟这些人或群体能够有紧密的归属关系。

如:

在朋友圈里:“如果不做这件事,你就不够朋友!”

在公司里:“如果不听上司的话就会被开除。”

在家庭里,妈妈说:“如果再调皮,我就要生气了!”

在学校里,老师说:“男孩子,就要活泼一点才好!”

良知最重要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共”,一个是“同”,至于内容却不重要。下面我们将之放于家庭的概念中来看一看。

良知中隐藏着的最深忠诚并不是同甘共乐、共富贵,而是“同苦”与“共罪”。

具体到一个家庭里,生长在这个家庭,家里人生活得怎么样?过得好吗?如果父母离婚了,我的感受如何?妈妈还在痛苦之中,我们能接受自己先幸福起来吗?

如果我的兄弟姐妹生活得不幸福,我们能否允许自己先幸福?

如果每个人都过得很痛苦,我们能允许只有自己享受快乐吗?

如果我又快乐又幸福,那么我的良知会不会感到痛苦、内疚呢?好像自己的这个快乐和幸福并不应该拥有一样。

对家庭的孩子来说,爱就是“共同”。

共同才能连结在一起,而“不同”或者差异则代表着要“分开或失去”。

他们,会毫不保留地模仿自己的父母。即便是长大成人后,‘个人良知’仍然会发生作用,让孩子跟随着父母“共苦”。


b、集体良知

集体良知,它所涵盖的范围较大,主要关注于群体的完整性以及这个群体中应有的长幼先后序位的维持。

人类的集体良知涉及了家族、公司、人际团体、宗教组织、社会、国家等各个系统。集体良知包含了这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它并不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以集体系统的存活为优先。为了系统的完整性,集体良知甚至会牺牲个人利益。

因此,集体良知与个人良知常常互相冲突,当然,不同的集体良知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例如:你想要就近工作以方便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而工作单位却派你去较远的外地工作,并且担负重要职责。

人们比较少谈到集体良知,但却深深受到集体良知的掌控,通常,只有从其结果才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例如,家族的集体良知导致重复伤害模式出现;宗教或者种族的集体良知,因所谓的“好的良知”而带来许多盲目杀戮与攻击。当严重且外显的结果发生了,人们才会感受到集体良知的影响。

而这,恰恰正是系统排列对人类的贡献,它能够帮助人们“看到”集体良知如何运作、如何影响我们。有了这样的觉察,才多了一个改变的机会。有觉察,才可以减少无意识的伤害,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攻击与杀戮。

c、灵性良知

灵性良知,通常被称为“道”的良知。它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善与恶”、 “归属与排除”的区分,对所有的生命都报以同样的爱和善意,无论他们的命运如何。

如老子所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如果偏离了这份‘一视同仁’的大爱原则,灵性良知会提醒我们。它会确保我们遇到的每个生命个体都受到这份大爱的照顾。

个人良知和集体良知都是出自于【爱】。因为爱,才造成了个人良知与集体良知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从而也带来许许多多的不幸与磨难。

为什么爱会带来不幸呢?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因为这里说的【爱】,是盲目的爱。它只看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群体。

人类唯有不断的成长、成长,直到能将‘盲目的爱’转化,并冲破这些限制,内心的和平才会到来。

也就是说,讲得准确一点: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觉悟的爱”!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请各位,唤醒自己本来就有的“灵性良知”。

灵性良知”-我们可以将它称为【天性、本性、觉性或者心之本体】。就是指在出生之前我们所存在的样貌,也就是在我们受到个人良知和集体良知塑造之前本然的自己所展现出来的样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明心学的精华四句便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恶知善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的心之本体都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的。然而意念一动,不管是因为个人的欲望或者习性,还是因为个人良知或者集体良知的推动,就会产生善恶因果,陷进苦难的轮回。

如果我们是觉知的,也就是我们的身心头脑处在觉知状态中,那么,就能觉知到灵性良知,也就会立刻觉察到自己是否与心的本体同步。借由灵性良知的作用引领我们回归天性,回归心的本体,找回安详自在,感受心灵深处那股爱的力量。

在系统排列中,我们常说:灵性良知是为生命服务的!

4、超越良知

超越良知相当于破除我执。破执的意义:极大的提升自由度,回归智慧。良知是僵化的,只适应于特定的时空和阶段。

如果我执破除完全,那相当于成佛了。但在现实里,需要不同的应对良知的方法,因为良知在相当广阔的时空里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1、臣服(尊重事实)2、对抗、颠覆

3、抽离、跳出 4、和解 5、搁置 6、超越

良知需要超越,回归于道是最好的选择,但良知本身有强大的能量,如果没有相当的内证功夫,挑战良知会付出惨痛代价。

如海灵格说,如果他到别人家做客,他会第一时间学会那家人的良知以保证不会被扫地出门。

如果我们到访一个宗教团体或另一个国家,必然需要适应对方的良知而不是以自己为主。

臣服是尊重事实,有些人无法做到臣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臣服这个词的时候,会和屈辱感连结。

真正的臣服只是尊重事实本来的样子,尊重序位或其他的事实。

有时候,臣服良知是必须的。比如如果孩子在对抗序位良知(父母大自己小)的时候,会付出疾病和失败的痛苦代价。

5、如何检验良知

良知伴随着感受:觉察自己内在,如果有清白感或愧疚感,说明自己有可能在良知的支配下。

只要有良知,就可能有阻抗,有阻抗就会有人在感受上产生负面能量,然后在场域中呈现。

需要区别的是,当这个良知是本有良知的时候,当它能被遵循,通常排列会非常顺畅,如果是经验良知或共振良知,则需要界定是否还在良知的生命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系统排列之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