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还长,不要急吼吼的去追赶。慢一点,会更好。

齐帆齐微课58-1584字,共87440字

这几天早上三四点去市场,忙着配货,忙到中午。晚上去夜市帮忙卖小葱,一天忙忙碌碌,很充实。

放在以前我心态不好,这么忙这么累。又会感叹生活辛苦,没有自己时间。

现在我转变很多,亲人在一起,抱团取暖,齐头并进,也是一种幸福。有多少人单打独斗,生活过得异常艰难。

辛苦本就是生活常态!有些人看上去从容优雅,可是在你看不见的背后,挥洒多少泪和汗水。

悠闲自在,优雅从容,这样的生活离我们平凡人太远,也许只有电视剧里才有。

最近很忙,但也没间断读书,听书。早上四点左右去市场,到六点前,两个小时的时间,听樊登讲书。

听樊登老师讲论语,学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有的是思想,有的是知识,治家安身。

齐帆齐老师前段时间分享过一篇文章,作者把樊登读书里的《次第花开》和《正念的力量》听了一百遍。

我看过之后很震惊,也去找来听,听完确实很治愈。只是当时心里急功近利心比较强,听了几遍没有再继续多听。

最近读了一些书,听了很多内容之后,再回头去听这两篇文章,内心就沉静很多。还会继续听,继续学习,内心和思想得到提升。

刚参加齐老师的课时很积极,信心满满,三月份超额完成写作任务,平均一天一千五百字左右。

从四月份下旬开始,日更变得艰辛。经常会有一天两天断更,不知道写什么。即便是碎碎念,胡言乱语,也很艰难。

第一次断更时特别焦虑,因为停下来一次就有第二次。害怕再一次对自己食言,留下遗憾。

断更几次之后反倒坦然了,肚子里那点东西已经被我写的差不多了,所以不得不逼着自己多读书。

随着写的增多,读的多,对于为什么写作,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也许我这辈子都很难靠写文章挣多少钱,但是写作这个过程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了。

而且越来越发觉读书的重要,一个人境遇悲惨,命运坎坷,不算可怜。可怜的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贫瘠。

思想上贫瘠,这辈子都和幸福无缘了。他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小确幸,此生会一直生活在痛苦中。

这段时间我明显感觉自己的变化,这些都是内在的改变。

消极情绪少了很多,更能积极主动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最近在微信读书上,读了几本书。很想写写读书感悟,但是下笔却写不出来。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焦虑,索性就不去理会怎样做读书笔记。看到有话想说的,就画一下线,写一写感想。一章节看完,写几句总结。

老舍先生在他的《老舍谈写作》里说,不仅要读咱们的名著,还要多读一读国外的经典著作。

他给出的理由很特别。

以《红楼梦》来说吧,它的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可是其中的思想并与其他的佳人才子书差不多。它能使我们沉溺在一种哥哥妹妹的柔软的梦境中,这是它的伟大处,但是它并不能启发我们,象《战争与和平》那样。
无论是但丁,歌德,还是托尔司太,他们总把眼睛放开,看到他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尽管你一点也不信天堂地狱,但是你没法不承认但丁的伟大。他把天堂地狱与人间合到一处去指导人生。

自古以来我们的国情就是,你写的东西不能自由驰骋,一字一句都要有出处,要字斟句酌。

而国外的一些经典著作,作者没有思想上的限制和束缚。他们文学创作更宽广宏大,也更大胆。

所以老舍先生说要多想一双眼睛,要懂一两种语言,最好去读原著。

因此,欲治新文艺,就必先预备至少一两种外国语言,使我们多长出一两对眼睛来。假若我们只有一对眼,只能看中国的作品,即使我们专找那些伟大的著作去读,也得不到多少好处。

对于工具之类的书,带一点功利性。这样从知道到做到,和实际结合,改变认知,指导生活和人生。

多读一读文学著作,以及哲学、历史等,增加自己思想的厚度。

曾经我说要一周读完一本书,还要写读书笔记。后来发现这对我来说,有点困难。

自己所列计划,几乎很难严格执行,顺利完成。效果和成效,自然不怎么样。

此后,再不立任何计划和目标。只管朝着大方向挺近,快一点,慢一点,并没有太大关系。

现在重心是多读书,很多人在上学期间就把该读的书读完了。我现在后知后觉,希望一切还不晚。

人生路还长,不要急吼吼的去追赶。慢一点,会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路还长,不要急吼吼的去追赶。慢一点,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