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写作信息系统|印象识堂《音匀的写作整理术》视觉笔记 03

今天这一讲的分享,也是来的恰到好处呢。作为一个印象笔记的重度使用者,搁以前也都只是把它作为信息和资料存储的云端,也是因着自己爱囤资料的“松鼠病”,而印象笔记对于微信微博,还有得到等 app 都有极好的类似“一键转存”的功能,因此在不知不觉间,也存了几千条的信息……

但是,同时也犯了和多数人一样的毛病,信息也好,资料也罢,大抵都是存完就算,并不曾再进一步对信息进行整理与加工,自然也就没能更有效地吸收为己用。

一直到今年,接触到童伟老师关于印象笔记的深度使用课程,以及欢喜老师公众号里提到的关于标签思维等概念,才让我开始重视起对于信息和资料的有效整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最近的频繁写作输出,让自己切实感受到了 “空有资料库,却无法真正发挥其功用”的无力感…… 

所以,今天借着音匀老师的课程,刚好把自己最近断断续续在做的笔记本和标签分类再进一步完善,并顺便画了视觉笔记,来提醒自己对待信息的正确态度。

首先,要意识到写作系统里的冰山理论,呈现在冰山之上的关于写作的技巧,如何写出能带给读者信息增量,有情感共鸣的好文章,如何遣词用句,如何利用结构化写作的“套路”…… 凡此种种,都是有迹可循的。

但是,更具体地要从哪里去寻 “迹”,以及这些“套路”之外更为重要的潜藏于冰山之下的思维体系和知识储备,则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心思。

从信息的流向入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模块:收集 - 整理 - 输出。

1,收集

为了不再成为光囤信息不用的,在收集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收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结合自己想要聚焦的核心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收集。

印象笔记现在新增了“超级笔记”的功能,保存的内容也就更加多元化了,所以只要是跟我们自己的核心领域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比如好书好文章,好电影,好音乐,邮件内容、聊天信息…… 等等,都可以统一收集在印象笔记里。

2,整理

整理,意味着对信息的断舍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对收集箱里的信息进行整理,那些一时半会儿太顺手保存的信息,如果确定以后不能为我所用的,该删掉的尽管删。要相信自己,如果真是有用的有需要的信息,迟早还会再被你看到的。

完成这一步后,接下来就是对留下来的有用的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与加工。

基本上,我们收集来的信息,有两个去处,一是想存着日后备查,那对于这部分的信息,可以借助标签思维进行有序有条理的规整(这部分内容等我将目前自己的信息整理都搞定后,会再专门写个文章来分享~),便于日后需要时随时调取查阅。嗯,可以理解为,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信息馆。

第二种则是对信息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与再创作,那就来到输出这一步。

3,输出

输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最值得一提的是 “卡片加工法”,这个一直以来都被我所忽略掉的方式,也是我接下来要重点去尝试的方向。

知识卡片的内容来源,可以是我们看书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个新概念,或是一段很不错的故事,或者是观点,或者是实验数据…… 但凡我们读到后有所感触,或是能够和自己的知识体系发生联系的点,都可以尝试进行知识卡片的创作。

创作的时候,可以从 “见-感-思-行” 四个角度进行思考。这个过程既能很好地加深我们对信息输入的思考和理解,还能为日后的同类型主题文章提前准备好素材~

简单梳理完,发现思路还是很清晰的,接下来就看自己如何践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搭建写作信息系统|印象识堂《音匀的写作整理术》视觉笔记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