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问题串”整体设计

张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编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授

一、“情境+问题串”的提出及内涵

1994年——2001年,基本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模式

2001年正式提出情境+问题串成为鲜明特色

第五版“情境+问题串”内涵深化,基于证据的迭代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课标2022解读)

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支撑的教学实施路径

教材中的“情境+问题串”是指基于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结构精心设计的一串问题。

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真实世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化学科实践

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素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真实可信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设计的问题情境客观存在,提供的数据可信且具有实际含义,需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确实存在。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强调了跨学科情境。

情境+问题串(五位一体)

展开的过程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习的过程

课程目标实现的过程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教材内容结构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教材内容组织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教材内容要求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

评估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启发和支持学生自主思考)

学习主题及核心概念

学习目标及学习结果表现 学生前经验

学生整体的学习进程

阶段性学习目标及任务序列具体单元(课时)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课标2022)

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

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

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几何直观、量感和推理意识。

人们对图形进行抽象的第一步是描绘物体的外部形象,其核心是把三维空间的物体用线条描绘在二维平面上。

所谓“认识”,可以通俗地解读为“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点”。

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

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构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直观概念。通过观察长方体的外表认识面,通过面的边缘认识线段,感悟图形抽象的过程。

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如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经历体积单位的确定过程。

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利用图表分析实际情境与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几何直观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

量感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养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有密切关系。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几何直观,量感和推理意识。

图形的认识是测量的基础,借助测量可以深入刻画图形的特征。

一方面,图形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关系,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是图形认识的核心,刻画要素关系时既包括位置关系,又包括大小关系;另一方面,图形的认识又支撑着图形的测量。比如,长方形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因此长决定了一行有多少个小方块、宽决定了有这样的几行,从而能够通过“长×宽”得到面积公式。

推理意识

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

知道可以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通过法则运用,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

推理意识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引发和启发学生的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

注重来龙去脉,有利教师引导.....教材正文的呈现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

三、“情境+问题串”的询证与迭代

——教材对“读懂学生”的一贯追求

研究问题

学生是否读懂和喜欢教材中的“情境+问题串”?

“情境+问题串”是否体现了学生的整体学习路径?围绕着每一个问题,学生有哪些具体策略和迷思?

经过“情境+问题串”的学习,有多少学生能达到学习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问题串”整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