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认知驱动>> 内向:被动社交,内向成长者的——专注自身作品和价值

2022.01.30  上海  星期日  晴转多云(-1℃/-7℃)

(日更6天/总坚持6天)

济州岛森林小火车

一个原本性格内向的人,若没有特定环境的影响或者长时间的训练,短期内都是很难调整过来的。甚至这个改变的过程会令自己觉得非常痛苦,比如会担心自己多说了,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性格这件事,是一个人在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中慢慢形成的思维认识与行为习惯。

要打破这样的思维与习惯,重新建立新的模式,难度不言而喻。但是职场上却仍然有一部分性格内向,社交却表现不错的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关键还是靠话术,即通过掌握一些标准化或者格式化的话术来进行社交沟通。例如销售人员在卖场推销产品,完全可以用一套话术来达成营销目标,而不是看到任何一个顾客都靠个人的临场发挥。

因此,我认为社交有时候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纯粹的依赖性格。

想要获取人际关系和影响力的两种方法:一个是主动社交 ;另外一个被动社交

①通过主动和人交流,建立情感交易

②通过知识和能力、吸引,让别人想认识你。

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放弃蹭热点,短期利益的诱惑,做长期主义者,忍受暂时不被外界关注的不安全感,牢牢盯住自己的价值和产出,用作品替自己说话,自我开发,创造赛道,专注自身作品和价值。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我们只管这朵花开得漂亮,只想散发自己的光、热和香气。如果在覆盖范围之内,有人感受到了,那真是幸运,他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了。我们不愿意拿着手电筒去找客户,也不想着去说服别人,如果发现这个人竟然还要被说服,那就只能证明这朵花散发的光和热还不够。那没事儿,我继续努力,继续发光发热,争取我的光和热有一天能够覆盖到他。”

很多人以及身边多个30+的朋友,面对一个现实“中年人”最残酷的:赤裸裸的年龄红线——“35岁+”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时代里,没有人和事物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职场上。此前“华为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传闻尽管之后被澄清,却在很多职场中年人心里形成了阴影。随着年龄和薪资的上升,中年职场人的“性价比”反而越来越低,一旦出现性价比更高的职场新人,他们就将面临被out的局面。而很多职场中年人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承担更高的风险。

的确,从表面上看,相比中年职场人,新人的优势更多:薪酬期望更低、工作的欲望更高、可塑性更强、更具创新性……

我想说:如果你的能力最拔尖的、你的工作态度最勤恳的、虽然薪资成本不是最低的,但性价比直线上升,你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事实上,如今的社会需要的不是杂家,而是专家—在某方面有突出才干的人。

因此,自我增值是要我们深入地觉察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且加以学习和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真正做到不可替代。

我想说:30+突破“职业瓶颈”,该放手的放手,该升级的升级,所谓的“职业瓶颈”,指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能力和专业。

济州岛森林小火车轨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6|<<认知驱动>> 内向:被动社交,内向成长者的——专注自身作品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