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会“听”、会“问”、会“说”的老师

对于教师的称谓,我听过“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也听过“教书匠”、“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但对于“教练型教师”的美称闻所未闻。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算得上是“教练型教师”呢?

首先,教练型教师是一位“会听”的教师

这个说法搞笑吧?当了24年的老师还不会“听”?其实“听”也是一门大学问:

第一,用“耳朵”听

听陈述者的关键词、信念和视角。

第二,带着“眼睛”听

看陈述者的变化、表情和肢体动作。

第三,用“心”听

感受陈述者,理解陈述者的需要和欲望。

第四,用“王”去挖掘

挖掘陈述者的美好品质、优势天赋和闪光点。

由此可见,我们作为倾听者带着这“四大法宝”全面聆听、分析陈述者状态和内心世界,全面读懂陈述者的前因后果,找到根本原因。那么,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有针对性了、和学生共情了、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了,最终也真正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了。学生才会信任你,尊重你,最后到追随你,这样教育就有了明显的效果。

原来做一名忠实倾听者有那么多的奥妙,我想如果倾听的方法不对,学生就不会说出他的真实想法,这样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倾听的方法正确了,学生道出了他的内心真实想法,我们也就好引导他从犯错中走出来。

回想多次学生不愿意配合的场景,确实自己没有做到一名真正的倾听者,追问或者说逼问,紧接着又自以为是的评判、指责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大问题。

这样看来,我的大多数聆听仅仅停留在“四个层次”的第二个即“事实式”:我听到了你的观点,但是我的看法是……

在边听他人陈述的时候,自己总是插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向他人提出强迫建议的意念和交流趋势。严重影响他人真实表达的欲望。

我应该深层次进入到“同理式”:我听到了你的感受、需求和渴望,我理解你!

这个层次比较好一点,倾听者能与陈述者产生共情,产生相融、共进的冲动。

更应该更深层次进入到“生成式”:我看见你了,我们一起想办法!

这是最高层次,犯错的陈述者和引导的倾听者融为了一体,你的陈述也好、我的倾听也罢,我们只是站位不同,但是目标一致:有效地解决问题。

这样的“听”孩子才愿意“说”!!!

其次,教练型教师是一位“会问”的教师

又一个搞笑的问题,老师作为教学者“问”是我们的不能,而且“问”得他人无意应答。这又是一种“犯戒”。“问”更讲究!

“发问创造改变!”

可以说:“以发问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教练模式教师的“特质”!没有有效的“问”,我们永远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最后,教练型教师是一位“会说”的教师

带着爱的问题就是支持性的问题,爱里有什么?尊重,信任。信任里面有什么?这就是我们要“说”出来和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对我而言,“说”更难。

比如,你“说”后所要反馈的信息必须是:

1)你信息:反馈对方的行为与影响而非评判:

我看到你(孩子)……这样会带来的影响是...…这是你想要的吗?

2)你信息:反馈对方的情绪与需求而非否定:

我感受到你(孩子)感到……因为你需要……是吗?

3)你信息:反馈对方的天赋与潜能而非成就:

我特别欣赏你(孩子)的……拥有……的独特性……

4)我信息:表达我的感受与需求而非指责:

为此我(老师)感到……因为我需要/希望……

5)表达我的感恩与同在而非期待:

你对我(老师)如此重要,谢谢你为我……我愿意……无论发生什么,我始终和你在一起,共同来面对……

这样的“说”孩子才愿意“听”!!

做到这三点,就能解决:“怎么听孩子才愿意说”和“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有了孩子的“愿听”和愿“说”,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名会“听”、会“问”、会“说”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