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外桃源

读过《陶渊明集》中的《桃花源记并诗》之后会为之向往,就像处于封建社会会向往资本主义,处于资本主义会向往社会主义,而处于社会主义会向往共产主义,当我们不满足于现在的社会,对社会有抱怨的时候就会向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的意义不是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逃避战争,苛税、徭役的自由世界,更是在于它给人们带来一个希望,即使身处最黑暗的社会,也能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可以让人们寻找,为了找寻这样一个梦想,许多人都为之努力,即使它不存在,也会有人去创造这样一个桃源,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希望,一个梦想。

陶渊明为我们虚构了一个天外飞仙,明知这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后人还是为了这个不存在的世界前赴后继,只想把这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吸引着后人为之努力,可见,梦想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关于《桃花源记》,陈寅恪和唐长孺有各自的观点。

首先陈先生强调原文历史叙述下的战乱背景。唐先生却认为,桃花源的故事原本就是民间传说,无涉战乱,只是百姓希望逃避沉重赋役的一种精神寄托。我更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据川本芳昭的《《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记载,冉闵之乱爆发后, 冉闵利用汉族对胡族的反感,对胡族实行屠杀。这是一个拐点,此后的各族之间的憎恶逐渐缓和,因为人民不想战乱,“宁愿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所以史上确有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他们为了躲避战争,建成了桃花源。再有是书中介绍秦汉王朝的中后期,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土地兼并日盛,越发“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老百姓无力承担巨额的赋税和沉重的徭役所以逃离乱世,建立桃花源。

第二,陈先生认为,真实之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唐先生则注意到,《桃花源记》附诗开头所云“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认为陶渊明就是承用汉代以来“过秦”的议论,非实指所谓符秦。我认为两位先生所述较为片面,桃花源应该是从赢秦到苻秦一直有的。

根据鹤间和幸的《秦始皇的遗产:秦汉帝国》记述,从嬴秦到苻秦,是整个秦王朝由盛到衰和不断剥削的过程,嬴政承袭前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并且给六国示威,建造了秦始皇陵,规模宏大,使用成千上万的徭役,此时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桃花源记》附诗开头所云“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也说明嬴政期间有桃花源。

而到了秦二世,秦始皇陵,即将完成,他进行了第四阶段的建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此时动用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来修建皇陵,此时百姓建造“桃花源”的欲望会更加强烈,所以此时出现桃花源也并不奇怪。并且在战乱,农民徭役重的时候,一直有桃花源也无可厚非,这符合人们的认知,和对和平和安定的向往。所以,桃花源应该在秦始皇到秦二世一直都有出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