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米沃什,走近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走近米沃什,走近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用诗歌参与时代的米沃什

米沃什,波兰作家,翻译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通晓波兰语、英语、法语、俄语、立陶宛语,一生忠于母语写作,坚持用波兰语写作。曾参加左派抵抗组织,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后任波兰驻美国、法国外交官。1951年向法国申请政治避难,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务尔罗的土地》等。2004年8月14日,米沃什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93岁。

米沃什传奇一生,见证了二十世纪欧洲大陆的剧烈动荡,他的诗歌创作深刻剖析了当代世界的精神危机,坚持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并与波兰古老的文学传统进行对话。

1980年,他因作品“以毫不妥协的敏锐观察力,描述了人类在剧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80年,米沃什在诺比尔文学奖演说说:“对现实的拥抱如果要达到把它一切善与恶、绝望与希望的古老纠结都保存下来的程度,则可能只有距离才做得到,只有飞升至现实上空才做得到——但这样以来,又会变得像是道德背叛。”

米沃什认为,诗人的每一首诗都是他的守护神赐予的礼物,是尽全力 捕捉可触知的真相,才是诗歌意义所在。他说,诗人既要认清事实的举足轻重,又要拒绝诱惑,不甘只做一个报告员,要巧妙地选取一种手段并凝练素材,与现实保持距离,不带幻想地思考这个世界的种种。

在米沃什眼中,诗歌是她参与时代的一种方式。

以一首短诗《太阳》为例。

所有的色彩来自太阳,但它本身

却没有一种颜色,因为它包含着一切

而整个地球就像一首长诗,

君临其上的太阳则是位艺术家。

谁想去描绘色彩斑斓的世界,

决不能让他直接望向太阳。

否则他会忘记他所看到的一切,

只有燃烧的泪水留在眼中。

让他跪下来,把脸俯向草地,

望着从地下反射出来的光亮,

那里他将找回我们失去的一切。

星星和玫瑰,夕阳和黎明。

诗人表示,描写需要认真观察,如此认真以至于日常习惯的面纱消隐了,我们未曾注意到的东西——因为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平常了——此时却被揭示为奇迹。我不隐瞒事实,我从诗歌中看到了现实被揭露的真相。

中国读者都比较喜欢和熟识的是他写的《礼物》

礼物

文/米沃什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1971年,米沃什六十岁,人到晚年,对生活和一切事物都已看开。这首诗就是当时所写。《礼物》是这一时期心境的呈现。这是中国诗人西川译的版本。

在平和的语调中,展开叙述,诗人的一天是平静的温暖,有细节的画面,是蜂鸟停在忍冬花上。正在劳动的诗人自然的想到,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在如此与世无争的心态下,直腰来的,诗人看到了蓝色的大海和帆船的影子。如此开阔的画面,让人感到心胸辽阔。

米沃什的诗歌风格朴素而强烈。他并不过分追求形式和外在的诗意,但他的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也许是理性和道义的力量在诗歌中得以体现的缘故。他常常使用散文化的句子,没有更多的修饰,显得自然流畅,有时甚至显得直率。

米沃什的思想明晰、沉郁,甚至忧伤。有人分析米沃什的精神气质,属于古典主义,代表着欧洲文化的传统。

正如诺奖评委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

他的诗歌是二十世纪拒绝被禁锢的头脑所留的见证。

叶芝称他的诗“同时还发出甜美的声音”的才能的话。当然由于诗歌里复杂的意象,很多读者还是很不能深刻理解其诗歌魅力。仍需要多方面解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进米沃什,走近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