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

自从我上班以后,就开始流行起电化教学。大约1997年吧,那个时候的电化教学工具是一台老式投影。一块儿放电影时的白色小幕布,一台四方方的投影灯,上面需要放上幻灯片,这幻灯片需要自己制作。制作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玻璃上用笔写上字或题,另一种是用类似于玻璃纸的东西画上画或写上字,最后再给他们做一个边框。记得那时候,如果要画画还得请教美术老师,如果需要制作会动的幻灯片,还要专门儿制作一个抽拉式幻灯片。这种抽拉式幻灯片给人动感,如有老师在讲《曹冲称象》《麻雀》都用过抽拉式幻灯片。那时候,一堂课也就用三四张幻灯片吧。大概是那个时候,幻灯片制作起来比较麻烦的缘故吧。后来逐渐发展到了用电视来教学,但那时候的电视较小,大约二十一英寸吧?不过可以放视频了。因为这种技术,当时没有普及。只有每个学校微机员会使用,所以每逢到讲优质课的时候。学校的微机员总是最忙碌的。接着就发展到了现在,人站在五六十平的大电视旁,用电子笔切换已经下好的课件讲课。

现在讲课方便是方便多了。课件也确实有一定的好处。它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听觉上的盛宴。有时老师在单独备课的时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全面。而网上的课件都是许多优秀的老师,经过多方查找、反复备课的结晶,所以课件上有许多我们“单兵做战”考虑不到的问题,借鉴一下非常有益。但是我发现许多课件都是二三十张,一节课40分钟,光看课件时间就差不多了。现在有许多课堂是这样的:老师不用拿书,只是在一张一张的放课件;学生甚至也不拿书,只是像在看电视连续剧一张一张的看课件。我觉得现在的电化教学手段有点儿过了!用得过多过滥了,甚至有人拿着电子教鞭一键到底!殊不知电化教学,只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老师的讲解,也不能代替老师的书写。它不能代替学生的回答,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说到底真正的教学还是师生生命共度的一段历程,是心与心的对话。过多的依赖电化教学手段我想会出现以下不好的结果:

1、教师备课时花许多时间制作PPT,钻研教材不够深入细致,甚至会导致对教材不熟悉,这个词这个句子在课文的第几段哪个位置可能都说不出来,找不到。长此以往变成了碎片化阅读模式,碎片化的解读方式。

2、学生上课只顾看热闹,基本上不看书读书,对课文不熟悉,得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

3、多媒体教室大屏幕频繁的光闪,造成学生的视力急剧下降(当然,不只是在学校学习时造成的),教室里安装在黑板后的大电视还不够大,还是会造成左右两边以及后边同学看不见(百十人的班级)。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老师们使用电化教学已到了“过犹不及”的尴尬境地,多了不好!少了没效!到底多少为宜呢?还得根据具体的课来决定,但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宜少不宜多,补充课本上之所无,拓展学生之所需,切记不要“一键到底”。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化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