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4 皇城礼制下的胡同文化——重读《胡同文化》

第一次接触《胡同文化》是十几年前,那时刚刚工作,我来DG参加教研活动,听的公开课就是《胡同文化》,由费执教。记得当时小费姐姐领着学生细品文中京味十足的句子,课堂颇有韵味。此后似乎因着要上老舍的《想北平》,曾想过拿两篇文字做对比阅读,此外就不再仔细读过。时隔多年,拾起旧文,如与老友相会,熟悉中又品出一点别样的情致来。

汪老在文中从北京的胡同写到北京人的胡同文化,在文中似乎表现出了对胡同文化的不舍和批判。这一点只要细读文本是不难发现的。但是北京人为何会形成诸如“忍”“各人自扫门前雪”这样的胡同文化的?这个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北京城方方正正,像一块大豆腐”这样简单。或者说北京城的方正导致了北京人文化里的疏离和能忍,这只是最表层的原因。如果继续往下追溯,你还得追问为什么北京城是四方四正的,像一块大豆腐啊?为什么有着类似布局的他地民居,比如江南的弄堂,却没有形成与胡同文化类似的弄堂文化?归根到底,北京这座城的特殊性被读者忽视了。

北京城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皇城。因为是皇城,所以它的整体布局是基于皇宫为核心,他的布局四方四正也是由于皇城礼制的需要。北京人善忍,也是因为身居皇城,出门转弯可能就会碰上某大佬,高官贵胄到处可见,作为升斗小民你遇事怎能不忍?不忍不退那是要吃亏的啊!所以“忍”其实是北京人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至于北京人的疏离和高傲也很好理解。皇城根下的人,啥大阵仗没见过,管你“城头变幻大王旗”,见得多了,北京老百姓懒得操那份心,也操不起那份心,还是多关心自己能不能买到棒子面最为重要。你可以将这理解为北京人“自扫门前雪”,也可以理解为北京人内心的无奈。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文,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文末流露出来的情感就不该是简单的批判,而更多的是一种理解。理解作为平头百姓的北京人在风云变幻的逼仄局势下求生存的心理,理解在长期求存中磨练出来的生存智慧,以及对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强大的生命力,及对这种文化未来去留的深入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1-14 皇城礼制下的胡同文化——重读《胡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