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阅读的?学习摘要

《教师阅读那些事儿》第三辑《读你千遍不厌倦》内容对于我来说确实人如其名,要多读几遍才能领悟理论性内容。第一节《人是如何阅读的?》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我们阅读不就是拿起一本书或者打开一个电子书刊看或者听吗?用到眼睛、耳朵和大脑。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大脑怎么样识别这些文字,进行常态化的阅读的?今天常老师给我们具体解读了人如何阅读的?

一、文字的发明

法国解剖学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在《脑与阅读》一书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进化的过程中,脑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结构以适应文字加工的需要,相反恰恰是文字通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适应了脑的加工要求。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同事物的基本轮廓在大脑中形成了恒常性。文字的出现和演变,大脑只能加工有限的文字形状,那么,文字就只能适应大脑的加工要求了。我们常阅读不断的文字输入,大脑会更活跃。

二、推动阅读的两个引擎

推动人们阅读的引擎有两个,即大脑和眼睛。眼睛比较擅长捕获运动的物体。书本上的文字都是静止的,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常常要求阅读者正襟危坐,保持安静的状态,试图让视线和注意力都聚焦在书本上。所以,我们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必须要给孩子创设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不然只要周围出现运动的物体眼睛会先关注它们,而将文字置于次要位置。想让孩子在纷杂的环境中阅读得需要多大毅力。许多人喜欢用手指着内容读,随着文字滑动,通过运动物体让眼睛更容易聚焦在文字上,这是一个不错阅读辅助方法。

三、阅读是信息解码的过程

人们识别文字,大体上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第一步,用图像的方式来构筑字母或者文字,将其看作一个新构建出来的图像。许多幼儿跟着家长读绘本,读了几次后,会用手指着其中文字,“一字不差”地将故事复述出来,让父母亲戚不已,这并不是孩子认识了这些字,而是孩子将这些字构成了一幅幅图像,大脑记住了这些图像,而识别和构建图像的本领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有多重要了。

第二步,逐渐理解笔画,将其看作组成文字的最小单位。这个时候是识字的开始阶段,人不再从图像组合的角度来构建文字,而是从每个笔画开始学习书面文字。

第三步,和汉字、单词的发音建立起关键。英语较长单词,先辨别出其中的各个音节,依次读出,才能最终理解整个单词。而同一个汉字,可能不同的发音,需在具体语境中加以揣摩。

第四步,开始逐字阅读,走上阅读的道路。在这里我们共读老师对小学老师开始阅读时的逐字指读,进行了交流,我们认为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文字,可以指读形成运动的物体让眼睛聚焦在文字上。但是逐渐的就要让孩子看着读,不然会影响今后的阅读速度。

四、阅读是视觉和听觉互动的过程

我们阅读时,同时会开启两条信息加工的通道。一条是“视觉通道”大脑会先识别文字并提取其,然后再利用词义信息去提取它的发音;另一条是语音通道,对于那些第一次见到的不是很常见的文字,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先将其解码,然后将其转化为语音,再尝试提取这种发音模式的意义。大脑不是一条井然有序的流水线,这边输入,那边输出。一个字进入人脑,再0.3秒以后,大脑的各个区域都被调动起来。全体出动。才能提取出一个字的意义。所以说大脑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是如何阅读的?学习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