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句话说透管理之道。

定公问:君使臣,臣是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时期正好是孔子做官的时候,鲁定公问君臣之间到底应该如何相处才是合理的?

君使臣,臣是君,如之何?其中,上级对下级教室,下级对上级叫事。很多字都有类似的特定用法,举个例子,:弑只能用于下对上,比如是弒君,弒父,而不是用于上对下。

孔子的回复非常好,解决而精确一语,道出了事物的本质。一次孔子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

想理解这句话的精妙之处,我们不妨先反过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够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想理解这句话的精妙之处,我们不妨先反过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够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想理解这句话的精妙之处,我们不妨先反过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够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想理解这句话的精妙之处,我们不妨先反过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够是君使臣以忠,臣事君以礼?

举个现代的例子,有的公司老板会向所有员工宣讲感恩,号称忠诚是员工最大的财富,给员工灌输,没有平台,你什么都是的思想,这就叫君使臣以忠。老板要求员工无底线的奉献,要求员工尽心竭力,彻底效忠于自己。

这种奇怪的要求真的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吗?他很可能会得到员工的反馈,是大家只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符合劳动法,不出错就行,如果要无故辞退员工,就得按照法律的规定赔偿员工,这是员工给老板的礼,按照礼节来提出要求,一切看起来符合法律,有节制,有抄手,但只是完全按照职场的规矩来工作,缺乏动力,缺乏热情。

如此互动,公司的氛围其实很糟糕。

如果按照孔子提出的君时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来管理公司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老板雇用员工,要用礼节来管理,给员工提出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就够了。

只要员工符合劳动法,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管理者不必非要员工全身心奉献给公司,更不必逼着员工表忠心。要知道每个员工都是自由的,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他们才愿意主动的投入工作。

臣事君以忠,员工在为公司服务的时候,不要以自身事外的态度来应付我们,当然可以走上前,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尽力奉献,把事情做好,让公司变得更强。

当老板和员工能这样相互配合时,就能实现双赢。员工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个人价值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公司的竞争力也增强了,平台变得更好,对员工的个人发展也有助益。

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刚好相反,大量的老板总是觉得员工付出的还不够,大量的员工则认为已经做得够多了,差不多就行了。

什么是好的公司呢?好的公司绝对不会给员工洗脑,不会整天讲恩,讲忠诚。好的,公司讲的是底线,遵守劳动法即可。在公司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独立的,甚至可以内部创业,也可以离职去创业管理者,只有将员工当作人,而不是赚钱的工具,不是老板的私有财产,不提过分的要求,员工才能给你创造惊喜。

论语为什么能够穿越2000多年,到今天仍然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我们或许能从孔子的这句话中窥见一鳞半爪。我们将这句话前后的意思一对换,立刻就能够感受到境界上的云泥之别。

所以上级对下级别提过分的要求,下级对上级别敷衍,这才是管理之道。

在论语接下来的篇章里,含有君子是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比如你送一部手机给某个人,他很高兴,说太好了,你真懂事,我一定提拔你。这个人就是小人一部手机,就能让他失去原则。君子是不会为此高兴的,你很难用这些外在的事物取悦他,但是你跟君子合作却很容易,因为君子易事而难说,他从来不求全责备,对你的要求都是合理的,也总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跟小人合作的情况,往往是小人难事而易说。你帮他搬个家,他很高兴。你送他个东西,他很高兴。你给她送个生日礼物,他也很高兴,外物很容易让他高兴,但是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当他让你做事的时候,却总会磕着你,对你的要求极高,觉得你什么都不对,让你不断修改,最后你会发现你怎样都没有让他满意,这就不是君使臣以礼。

这是君子跟小人的区别。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今天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君使臣以礼,核心是有规矩,用底线的规矩来要求人。臣事君以忠,在今天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君使臣以礼,核心是有规矩,用底线的规矩来要求人。臣事君以忠,核心是无限制,用无限制的奉献来做工作。你对下级应该提底线的要求,下级对上级应该尽量地创造价值,这不仅仅是为了上级,也是为了自己。

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能让这个游戏变成一个无限游戏,上下级联动起来相互促进,但是如果反过来就非常快的变成一个有线游戏,因为相互不满意,而始合作陷入僵局。

这一段话我不知道鲁定公听进去了没有,我想大约是没有,否则孔子就不会周游列国了。如果你要将这段话理解的更透彻,可以听听我在樊登读书解读过的一本书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这本书的内容刚好可以印证孔子的这句话,并对这句话进行延伸。

你可能感兴趣的:(6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句话说透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