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写多练就能写好吗

中国人特别认同“勤能补拙”这条价值观。

小时候,我们被老师教导说,只要多写多练,自然就能学好。长大后,我也对我的学生说同样的话。但我知道,这话里面绝大部分是鼓励。

这个误区,就如同现在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指出,在任何领域,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就能从平凡人变成大师。按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计算,你只要持续努力5年,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

但很明显,开车超过5年的出租车司机没有成为赛车手,很多工作超过5年的记者、编辑并没有成为写作高手,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师也很少能够成为名师。所以,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巨大的缺陷,长时间写作、练习,并不一定能让你越写越好,反而有可能把你写“废”,让你的写作热情消耗殆尽。

既然勤都能补拙,那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聪明补拙?什么是聪明?我经常思考这个概念。在我看来,聪明就是相信方法论,坚信任何事都可以通过更好的方法去优化。

除了极少数天赋型选手,所有的写作高手都是方法论爱好者,他们写的每一篇稿子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大多数美好的东西的过程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刻意为之的,所以别指望多写多练就能写好。

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方法论。

写作能力=正确的写作方法论×每一篇的刻意练习×练习次数

如果你不去学习正确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多写多练,三五年后你可能依然写不好。

写作技能具有极强的时间累积性。对于这样的软性技能,你越早开始积累越好。一旦技能形成,别人就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过你。时间就是壁垒,你要尽快开始写作,享受时间的复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写多练就能写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