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笑来老师推荐的《反脆弱》所记

1.理论和实践,哪个更脆弱,哪个更反脆弱?

一个思想之所以能够幸存,不是因为它在竞争中胜出,而是因为持有这些观点的人幸存了下来!

理论是具有脆弱性的,因为它可能通过实践被颠覆,也有可能一直存在着,具有反脆弱性。

而实践呢,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因为它需要不断地重复去试错、去更新,去克服困难,最后得出有说服力的理论。

理论是后知后觉,是以事后叙述的方式寻找解释过去事件的恰当理论,并导致回溯性失真。更脆弱。

实践是先知先觉,是有机的试错,犯的错是可逆转的和良性的,具有可选择性,更具有反脆弱性。

2.你经常听到的⼀句话是要把理论⽤于实践,这种说法合理吗?

理论不一定能用于实践。错误的理论会让你越走越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总结出符合我们的理论事实。

所以说,理论要联系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并且去检验理论。

3.为什么其实两者保持独⽴其实更合理?

经济学家阿里尔·鲁宾斯坦:

经济学就像寓言,寓言作家需要激发人们思考,或许间接启发了实践,但肯定不能指导或决定实践。理论应该与实践保持独立,反之亦然——我们不应该把经济学家从校园里请出来,放在决策者的位置上。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不应该为政策建言。

正如上面所说,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怎么做,却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做。叙述与实践(实践是很难叙述的重要事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可选择性一这种可选择性往往会被忽略。 "正确的事情"通常是反脆弱性带来的回报。

塔勒布说,阿里尔·鲁宾斯坦是领会了绿色木材谬误——这需要很大的智慧和诚实才能看清这个问题。

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像阿里尔·鲁宾斯坦这么富有智慧和诚实呢?

信息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理论,网上一搜一大堆,一不小心就会掉入【绿色木材谬误】。

我以前就经常掉入这样的陷阱:明明只是想查找某个问题如何解决,却搜出一大堆看似相关但眼前却用不着的知识,耗费我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很多所谓的基础知识,等真正搞明白后发现那些东西根本用不着。

后来搞明白了,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用笑来老师的话说,付费就是捡便宜。

4.思考另⼀种情况:实践中创造理论(理论其实是问题解决后的产物)

知识分为两类——正式的知识和胖子托尼式的知识,

大部分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后者,

正如作者提到,

“从你的祖母那里学到的智慧(依据实证经验的,因此也是科学的)要大大优于你从商学院获得的经验(当然也更便宜)。”

它深深地扎根于试错和冒险带来的反脆弱性中,采用的是不利因素更少的杠铃策略,即一种去知识化的冒险形式(或者更确切地说,一种独特的知识方式)。

在一个不透明的世界里,这是唯一可用的方式。

5.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启发:(1)大脑中装满太多复杂的技巧和方法,往往会使人忽略基本的东西。

有一段时间猪肉价格因为疫情原因暴涨,许多人就争着去养猪,后来猪越来越多,价格却慢慢下降,甚至跌到比平时还低,养猪的就亏大了。所以,不能看到一件事(A)就误以为这件事(B)会和A联系在一起,B会推动A,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和预测。正如周期是无时无刻在变化,所以有涨有跌是常态,追涨杀跌其实是忽略了风险的存在,放稳心态是重要的。

(2)人无知则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置于不对称性错误的一边,针对这一点让我们检则一下有关风险的问题。当你显得脆弱的时候,尔需要知道的信息比你在具备反脆弱性时知道得更多。相反的,当你以为你知道的信息比你实际和道的要多时,你(在错误面前)就是脆弱的。

6.印象深刻的⼀句话是哪句话?

如果一个人相信大学知识能产生经济财富,那么这确实是一个合理的投资。但是,这一信念更多地来自迷信,而非经验主义。

少即是多:一方面,研究得越多,就越容易忽略基础但根本的事情;另一方面,行动能将事情剥丝抽茧,直至剩下尽可能简单的模型。


欢迎有正在或者准备定投投资的朋友一起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李笑来老师推荐的《反脆弱》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