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6听书笔记:为什么说经济是“黏”的?

一本好书《好的经济学》。两个作者很大牌,是对夫妻,叫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和迪弗洛(Esther Duflo),2019年刚拿下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跟你我一样,有见证历史转弯的感慨。出上一本书的时候,奥巴马刚当总统,全世界欢欣鼓舞;等到他们19年出这这本书,看到的已经是一派乱象:英国脱欧、法国“黄背心”运动、特朗普要在边境修墙等等。

而且,全世界这么多聪明的人,似乎没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只能重复讲一些大道理。什么自由贸易就是好啊、技术一定会给每个人带来收益啊、人跟人不论肤色种族性别都是平等啊。好像讲多了这些道理就会自动变成现实。

好,问题抛出来了,也完成了吐槽。那么,这些大道理出了什么问题,怎么就搞出了这么些大问题,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呢?

两位学者有一个重要的提醒,要想对这些问题形成好的认识,首先要做的,其实恰恰是抛开这些观念上的确定性,认真去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事情没有按照理应如此的逻辑去演进。

举一个例子吧。你要是关心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公益事业,可能听说过这个例子。但是我大胆猜测,你听到的只是关于这个例子的某一个阶段的事实和争论。

这个例子很简单,就是如何防治疟疾这种传染病。你可能都想不到,在2004年的时候,全世界还有180万人因为疟疾死掉。全世界投入了很多资源在防治这种病上面。比尔·盖茨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好多次,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让疟疾这种病在地球上消失。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发现了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不过,其实社会科学家和公益组织,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防治疟疾的简单方法,那就是在疟疾的高发地区,让大家用上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这样一个蚊帐的成本大概在10美元,差不多是70块钱人民币。

很简单是吧?但是这些疟疾高发地区往往很穷,即使人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能也因为钱要用在更重要地方,就不会用这种蚊帐。怎么才能让穷人都用上这种蚊帐呢?

最先采取行动的人,主张向热带地区穷国的家庭免费发这种蚊帐,就当是做好事了。而且,只要10美元就可以救小孩子的命,这当然是一个很划算的公益行为。很多公益组织都开始这么做,包括很多名人也呼吁大家捐款来支持这个行动。

本来事情好好的,但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反对的声音就出现了。

反对的理由主要来自一些信奉市场调配资源能力的经济学家。他们争辩说,这种四处免费发蚊帐的方法,没有考虑到经济学的规律,会导致两个负面的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免费拿到蚊帐的人,可能不是真正有需求的人。因为免费发嘛,白拿的肯定拿啊。但他们可能不会真的用这种蚊帐,而是把蚊帐卖到黑市里。而真正需要的人可能排不上号。结果就是效率低,效果差。

第二个后果是,免费发蚊帐,会把当地的蚊帐制造商给挤破产,以后这个地方就不会有人生产蚊帐了,你能一直免费发吗?

反对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补贴当地诊所,让他们便宜卖蚊帐,卖了还能有提成。这样护士有动力卖,厂商有动力生产,来买的人肯定也有需求。

是不是很有道理?

反对的声音要压倒刚开始免费发蚊帐的声音了。免费发蚊帐的名人、公益组织都被看成好心的傻白甜,不尊重市场规律。

但是,这时候,转折又出现了。

社会科学家拿出了终极大杀器:随机对照实验。他们在穷国随机选定实验对象,有的就免费送,有的就要求他们以优惠价格买,然后跟踪看蚊帐到底有多高的使用率,结果就发现,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免费蚊帐使用率就低,事实上,免费蚊帐的使用跟收费蚊帐的使用,在数量上是一样的,而且免费发放蚊帐能够覆盖更多人群、更多地区。这项实验在非洲几个国家重复做过,结果高度一致。

这个事情说明什么呢?说明那些论证起来非常合乎逻辑、甚至也能拿出一些事实作为论证依据的道理,也就是很有道理而已,在现实世界里面不一定是对的。

所以,作者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好的经济学,要抛开成见,不要先入为主认为就应该怎么样,要去现实里看一看。

好,带着这种态度,再去看一看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市场规律和自由贸易,就没有让资源自由流动、完成更好的配置,让每个人都获益呢?

两位作者先举了移民问题为例。移民问题真的是讨论非常多了。现在普遍都用民粹来解释这种排外情绪。发达国家的中下层人民里,不少人都对移民持排斥态度,认为移民抢走了本地人的工作,移民还可能是潜在的犯罪分子,威胁本地社区的安宁等等等等。

这当然不符合事实。社会科学家们很认真地做了论证,移民不会减少本地人的工作机会,他们做的本来也是本地人不愿意做的事,恰恰相反,移民增加了当地的需求,反而可能给本地人创造出工作岗位。就美国而言,第一代的移民,不论是合法移民还是非法移民,成为罪犯的可能性,在概率上其实是比本地人要低的。说穿了也很容易理解,人生地不熟的,能保护好自己不受人欺负就谢天谢地了,哪还有心思去欺负别人。

而且,社会科学家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在美国,一个州的移民越少,这个州的人就越讨厌移民。有些州几乎没有移民,比如怀俄明、阿肯色这些中西部的州,但是那里有近一半的人认为,移民威胁到了美国价值观。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事实发现。困扰经济学家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怎么解决移民问题,而是怎么解决不移民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学家们想不明白的是,在全球视野下,为什么有很多人在应该离开老家并且可以离开老家的时候,还困死在原地?

成功移民的人往往是两类人。第一类人动力特别强,无论如何都要移,要追求更好的生活;第二类人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国家或地区陷入了内战等灾难性事件,日常生活彻底崩溃了。但是,绝大部分人是处于这两种状态之间,哪怕生活很艰难,日子过得很苦,也秉持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的态度,拒绝背井离乡。

不仅是在国与国之间,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是这样。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在印度德里的贫民窟,扣除掉住房费用之后,每天生活费是2美元多一点,略高于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当然生活挺苦的。但是,穷也需要对比。在德里东部有两个大邦,有大概1亿人每天平均生活费不到1美元。也就是说,只要你鼓起勇气到德里,就算住在贫民窟,生活水准也立马提升一倍。但这1亿人就是不愿意走。

再来看下自由贸易问题。特朗普很聪明地利用了这一点。制造业不行了、工作流失到海外了,都是自由贸易的锅,因此,要加关税、搞贸易战,并且鼓励公司把工厂转移回国内。

但其实这是个很容易想明白的事儿,制造业工人,他们的工作会因为自由贸易受到冲击。很简单啊,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又便宜又好用,完全没必要再在美国去生产球鞋、生产钢铁。但是理论上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工人们需要做的是换个工作,或者换个地方生活。比如完全可以从事农业去啊,美国是农业出口大国,自由贸易还有利于美国的农业。再比如到大城市去做服务业。

但是,这些人就是不愿意搬家,也不愿意转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里,自由贸易的好处是,它可以让资源重新配置,提高整个经济运转的效率。但是在现实中,资源没那么容易流动。经济内部的各种要素,不是像水那样是无阻力的自由流动的,而是黏糊糊的。经济是黏的。你看,人就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自由流动。

还不仅仅是人。大家认为总是在高速流动的资本,也有黏性。比如银行贷款。经济学家们已经发现,银行在向新公司发贷款时效率不高,在减少对经营不善的老客户的贷款时动作也很慢。资本在这里的流动也是黏糊糊的。

一个理由是:银行负责发贷款的人,不愿意为不良贷款承担责任。如果你给一家新公司发贷款,那这家公司违约了就是你的责任。但如果你给已有的客户继续发贷款,哪怕它可能已经有麻烦,这样做一是可以推迟违约,万一它经营好转了呢,二是责任很分散,在你前面已经有人批过贷款给它了。

消费者的选择也是有黏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公司进入市场,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渠道商的认可会那么难。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件商品的价格中,品牌成本和分销成本占的比重比制造成本高很多。班纳吉夫妇指出,许多商品的生产成本,不会超过零售价格的10~15%。所以,哪怕新的制造商,在生产效率上提高很多,对产品最终价格的影响也不大。你把生产成本削减50%,对生产者而言,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效率提升,但是消费者买它要付出的钱,只是减少了7.5%。

所以,答案来了,正是经济的黏性,让资源的流动不像理论上设想得那样高效。经济是黏的,麻烦临头,人们还是愿意保持原地不动,而不是正面应对,达到理论上的资源最优配置状态。

理论上应该怎样怎样,在理论的世界里确实很完美,但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却不会这么流畅。那该怎么办呢?正视问题是第一步,接下来,那就要更有耐心,比如针对贸易的受害者们设计出更好的补偿方案,或者提供更有力的帮助,去助推他们搬迁和换工作。事情真的不会按照道理自动变好。

简单总结下,第一,好的认知要抛开确定性的理论,理论推演再完善,不如到现实里看一眼;

第二,世界是平的,但经济是黏的,所以,资源不会按照自由市场理论那样自动配置到最优状态,这是造成目前很多问题的根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826听书笔记:为什么说经济是“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