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工作中多用结构解决问题

「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 这一句话就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管理学首先是组织学,心理学,然后才是制度和领导力。

打开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与之前的想象有偏差,这本书的重点不在「学校」,而在「运转」。它不是一本教育的启蒙书,它讲的是一群已经了解什么是教育的人,面对一个超大规模的学生群体时,如何有效贯彻教育理念,身处一个复杂协同的组织里,让自己的动作不变形,思想不走样。

说「超大规模」「复杂协同」,还真的不是夸张,这本书是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例,我有幸转学到十一学校读过初三,那已经是十六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单单一个年级就有将近25个班,一千两三百名学生,一个年级就要设置三位年级主任,分管不同的班级,老师更是数不过来。整个学校为了服务全校数千名师生,光食堂就要设置5个。十几年后,十一学校更是经过了不止一轮的改革,将自然班打散,学生自主选课,走读上课,数千名学生流动起来,这个管理的复杂就更上了一层。

站在校长的角度,如果仅仅凭着一股热情,肯定是管理不好这所学校的。我不知道今天的十一是不是依然一个年级三位年级主任,如果是的话,校长只要一天和这三六一十八位年级主任,每人聊上15分钟,一天的工作时间就都被占满了。这还只能估计到学生的管理,还有党建、人事、教学研发、后勤管理,方方面面的事情,更不知道要占去多少的时间。

这恰恰是这本书把主题关注于「运转」的原因。纯靠一己之力去推着学校运行,那有搬山移海的神力也推不了几天,校长更应该先成为一架精密机器的设计师,让机器可以自行转动起来,而后成为维护的工程师,尽力给机器提升动力、减小阻力,这样的机器才能运行长久。

恰如书中所说:「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

如果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校长,则是学校的工程师。这本书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把设计图纸和使用说明书,摊开在你面前,把关键处一一讲给你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管理工作中多用结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