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论「自洽」时我谈些什么

​自洽,本是科学研究中常被使用的的一个专业名词,指“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自己可以证明自己不是矛盾或错误的。”

随着这个概念的不断普及,慢慢被应用到更多领域中。例如,在心理学上所发展的“自洽人生——人在成长过程里,不断与外界和解的同时寻找“自我认同感”等,还有很多被解读成的不同含义。

要知道,在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大杂烩言论”中,「自洽」被不少利己主义思维充斥的人,用着看似精致,实则华而不实,只为渲染情绪的语句,掩盖它荒谬的内在逻辑

这其中,有两个最基本的错误概念常被人搞混。


一、自洽不是自私。

谈到“自洽人生”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近些年凭《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奇葩说》等综艺节目火到不行的 —— 李诞。

我对李诞这个人,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只是有些观点不同。如果非要定义,我觉得他很会耍“小聪明”,他非常懂这个自由市场的规律,建立了独特的、散漫的、真实的、通透的一个「犬儒人设」。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群像特征是,他们忙着不敢叫停、很难表露真实、必须刚毅、有着数不清的迷茫等。

这些人会喜欢李诞的内在原因,也许是:李诞的这种自洽方式,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共情,在现世的困境中,可以自我告知 —— 原来这种自洽方式就可以活的好好的。

就李诞当下的粉丝量与影响力来说,他承担着一个“意见领袖”的角色。但他向大众输出的价值观 —— 利己的犬儒主义。

就我个人而言,极不赞同。

他在《奇葩说》第六季中,对于“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的辩题,作为“救猫”一方,李诞大段的论述似乎赢得了台上台下的满堂喝彩。

李诞的核心观点是:“我们这样‘自私’地活着,但是我们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而正是这些为了一些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去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李诞鼓吹人类自私生活的合理性,却不谈在公民社会丧失的前提下,群体性的自私是不可能向善的。

在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犬儒主义突出地体现为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代替了对政治的批评,敏锐的政治嗅觉代替了良知和常识。将道德原则和良心抛到一边,“对现实秩序和游戏规则有着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认同的接受、不内疚的合作”。

说到底,犬儒式自洽仅遵从「利己方为始终」的原则,不去执行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而这将带来的是,把冷漠和苟且标榜为“正义之师”的生活。

这不是活得通透,更像是跳梁小丑哄骗人“不要求真”的阴谋论。

二、自洽不是自欺。

谈到自欺,这个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示例比比皆是:

当一个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喜欢安静的人,却总是结伴旅行,朋友狂欢,同事聚会,有局必到,在社交场合强颜欢笑,以证明自己是一名合群的人。但是回到家后,身心俱疲,内心极其崩溃。

当一个人花高价买了某手机,使用过后发现并不如人意,但还是会逢人便说它的优点,以表现自己的决策英明。

当人们做了一件事情之后,能找到一百种理由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说服自己当时没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是对的、说服自己不运动是对的、说服自己不写作不读书是对的。

以上的这些,你会认同这是精神自洽吗?一般人都知道这是在自欺欺人的表现吧。

日本的山本耀司先生有一段话,我觉得比较能够精确的反映「精神自洽」的状态。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从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誓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山本耀司

简单来说:我内心所认同的自我,与在外面世界表现的自我,应该是吻合一致的,而不是用于推卸人本能中“惰性”或“不安全感”的责任,将自洽当作自我麻痹的工具。


三、#Be Water My Friend#

赫尔曼·黑塞先生曾在《德米安》中写道: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的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

我所理解这句话对世人的启发是:只有对自己进行探索,才能有效的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只有看见自己,让自我的边界向外延展,才有看见宇宙的可能。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问「什么样的人最有魅力? 」

有一个高票回答是这样说的 ———  发自内心地生活的人最有魅力,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当他不盲从于世俗的所谓标准,活出自己的个性人生,他本身就焕发着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追寻自我的一段的旅程。小时候,我们总想和别人一样,四驱车、旋转陀螺、游戏机、漫画书、MP3.......别人有的东西我也得有。直到后来,在某一天清晨醒来,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我们的脸上,一种名为「个性」的产物从我们的意识里苏醒。我们才逐渐意识到,是「独特」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位置

我是谁/我的性格/我有什么优缺点/我想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这些问题不但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往往还会处于不断地变化中。我们必须不断地追问,不断重塑自我体系,来应对这一个反复而又漫长的过程。

Be water my friend —— 李小龙    

「Be water my friend」,是李小龙1971年在访谈节目中提到的一种哲学思想,解释为:清空你的思绪,像水一般,柔软又刚强,充满变化,能适应万物的形状。

回归到我们自身,「自洽」对我们就是起到“水”一样的作用。随着自己所处的生存结构与心智模式的变化,「自洽」让我们不断的达成自我认同,获得真正的笃定。这是我们面对纷杂世界的出路,也是力量。

当我们终于不在乎自己的形状时,才真正的“有了属于我们的形状”。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赞再走。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高威尔。

欢迎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谈论「自洽」时我谈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