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588——184 如何内化所读书籍?

WH588——184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晴转阴

                  如何内化所读书籍?

——读魏书生老师《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四)

      2、和朋友说,理清思路

      虽然是第三次阅读《漫谈》,仍有许多问题在心头萦绕:这本书的编排体例是什么?魏老师笔下的班主任到底是什么样的?魏老师心目中的学生有什么品质?第3章和第4章为什么不能互换?他的民主与科学的理念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一粒瓜子壳1000字说明书”没有写入第5章?“个案处理”是对个别人的处理吗?

    “兼听则明”,带着这些问题,我请教了我的同事兼好友张江燕老师,她用22面的“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向我分析了本书的编排框架:第1章和第2章转变老师的思想,第3章和第4章写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第6章写团队活动和业余生活,第7章写学生的学习。

      仔细阅读本书,你会发现魏老师一直在提升我们的思维和格局,第2章中魏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的品质是什么呢?张老师告诉我可以对照51面,中学生守则之外魏老师又提出了8条要求,分析第2章的18篇文章,几乎都能对号入座。

      感谢张老师让我醒脑明目。读书就像拿镜子映照,同一书中的不同内容可以相互映照,不同书本的相同内容可以相互映照,不同书本的不同内容也可以相互映照。书读得多了,自会融会贯通。

      3、和日记说,深化思考

      把所读的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写下来,是更深层次的阅读。 贾志敏老师说:“读书是舌头在跳舞,写作是思维在做操。”写作是最好的思考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回忆,不断加入自己的思想,逐渐把作者的思想渗透在血液中,从而难以忘怀。

      琐碎让思考变得奢侈。我们的工作如此繁忙,我们的内心如此浮躁,以至于我们难得有静下心来深思的机会。这种时候,思考变得难能可贵,写日记就是最好的思考。把自己内心的喜悦、幸福、小确幸、烦闷、生气、焦虑、疑问、解答、小发现,对着日记这位不离不弃的老朋友说一说,一个幸福增添成两个,一个焦虑消散为半个,长期坚持,条理清晰,记忆惊人,何乐而不为?

                    三、读做相辅

      要想把书中所读的内容内化,最好的办法是实践。它可以验证书中所写是否属实,可以把作者的理念转化为我们的行动,如果适当调整,适合本班特色,那么我们也能走出属于个人的道路。

      1、尝试简单方法

      我在班主任论坛中所讲的班级设置的鱼长、花长、大玻璃长、小玻璃长、电棒长、讲台美容师等13个特色职务,都是我从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看到的,我认为这些方法有情调,接地气,值得模仿。

      这两天,孩子们的日记写的是《20年后的我》、《站在月球上想到的》、《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35年后的班会》、《学习是快乐》……都是在模仿《漫坛》中魏老师的做法,提升孩子们的思维格局。 可能你会觉得这些题目太大,太遥远,不要小看了孩子们,他们的创造力、思考力,出乎我们的预料。

      一篇《学习是快乐》,孩子们从学语文是快乐,学数学是快乐,学英语是快乐,上美术是快乐,上音乐是快乐,上体育是快乐,下课是快乐,交朋友是快乐,阅读是快乐,写日记是快乐,写作文是快乐等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写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让人刮目相看。

      2、坚持良好方法

      好方法值得坚持不懈。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被时代的车轮裹挟着无法停歇,许多人遍地挖坑,浅尝辄止,有人挖了5米,有人挖了10米,有人挖了50米,还没有看见清泉流出,就半途而废,结果徒劳无功。我们在实践魏老师方法的过程中,如果某个方法非常顺手,可以坚持不懈,年年实行。随着实践的不断成熟,我们就成了某一方面的专家。

      教育条件变了,教育环境变了,老师能力变了,学生素养变了,但是教育的规律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东西需要我们一生坚守,只有守住,守住,再守住,无论再繁忙,就像吃了定心丸,心里仍是从容不迫。

      3、微调不当方法

      只有坚持不懈还不够。

      校品中国的常乐老师说,选准赛道,死磕,优化,迭代,你就会崭露头脚。我们要模仿魏书生老师,但是不能照搬,我们的班级和他教的班级人数不一样,学生素质不一样,家长水平不一样,领导要求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具体的实施过程要适应本班的实际。每过1~2个月,再做适当的微调,使我们的实践不断优化、升级、迭代。

      我的导师常乐老师专注于教师职业规划,他的课堂幽默轻松,直击灵魂,每过两个月,他的课堂形式、内容都要更新,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听他讲课眼前一亮,欲罢不能,两个小时一晃而过,毫无疲惫,这是真正的高人。

      张祖庆老师说,拿着读10本书的时间精读一本书,把它内化、渗透到血液中,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坚守一个圆心,不断扩大其半径,发展、创新、精进,这就是微调。

      这个时代有两种人可以成功,一种人像姚站长,用三年的时间听写、背诵魏书生老师的报告、文集,虽慢实快;一种人像常乐老师,常变常新,健步如飞,虽快实韧。一快一慢,做到极致,谓之胜。

你可能感兴趣的:(WH588——184 如何内化所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