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琐记1

《纳粹高徒》这篇确实让我有些难受。同名电影我都不想去看了。书中有三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一处是发展阶段中托德父母的对话,一处是转折过渡部分莫里斯的遭遇,一处是末尾威斯考福和莱克勒的对话,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也发人深省。

第一处,蒙妮卡和狄克的对话。蒙妮卡发现了儿子托德的异常,晚上要跟狄克谈心,而狄克一心想睡,并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消解了蒙妮卡的担忧。这让我思考了一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到底该扮演何种角色?子女成长的时候,有他们的烦恼与迷茫,而父母呢,也可能有自身的烦恼与迷茫。每个人都在想怎么活的问题,狄克的父亲用的是“左手簿”,宁可委屈儿子也去帮助别人,只是为了“好死”;狄克做了父亲,有些体谅了自己的父亲,但他发誓坚决不会为了别人好过一点而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他尽力给儿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两相比较,看起来,似乎作为父亲,狄克更胜一筹,如果忽视他出轨秘书的话;作为一个人,似乎鲍登更近乎无私的典型,除了他苛待儿子外。狄克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来摒弃他从父亲鲍登那里得到的不愉快,努力给自己的儿子以他所认为的最好的东西。我想,孩子的成长是没有一个范式可言的,也没有一个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外部的成长环境也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选择。我感觉《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里以四季模式讲述的四个不同的故事恰恰都指向了这一点——人的本身。其实吧,严格说来,蒙妮卡和狄克俩人,也许作为父母他们是无可挑剔的,除了不够细心,以至于忽视了他们最最重视的成绩单。这份动过手脚的成绩单最终葬送了富兰契的生命,借由富兰契女儿诺玛的口,隐喻了托德已经化身“小妖怪”了。而光鲜亮丽的成绩单下,掩盖的是丑陋不堪的灵魂。一个家庭的悲剧又造成了另一个家庭的悲剧。富兰契死前轻声的呼喊“诺玛”着实让我心酸了一把,好奇害死猫呀,如果他早点发现,但凡能打个电话给托德父母,早日拆穿谎言,也许就不用等到多年后托德变成妖怪了,也就不会白白送了性命;或者,发现秘密的时候直接报警,不要找托德确认,那么至少还能逃过一劫。

第二处,莫里斯的遭遇真让人感到悲剧的窒息。当莫里斯摔断背脊骨时,妻子莉迪娅说“我早告诉你……”;当莫里斯手臂的蓝色编号出现;当莫里斯记忆里可怕的集中营生活出现;当莫里斯的妻女遭受毒手……无一不使人窒息。而当莫里斯记忆深处的东西被一句话刺醒,他热泪滚滚,发抖等天亮,终于我才有一点喘息。杜山德这老怪物终于要有天收了,他一直以为他老了,年轻时做过的坏事也就该翻篇了。我最记得他说“他(艾希曼)是个老头,不会再伤害任何人了,也不碰政治了,但他们还是吊死他”,啧啧啧,难道坏人变成可怜的老头了就可以不被追究他做过的坏事了吗?那些被他残害的人呢?他们永远年轻、永远是孩童,要知道他们本来也可以变成小老头小老太的呀!还有像莫里斯这样的幸存者呢,现在也是可怜的老头呀,过得并不比恶魔杜山德好,他不可怜吗?一生都活在可怕的阴影里,独自咀嚼失去妻女和朋友的悲痛以至于麻木。

第三处,威斯考福和莱克勒有好几次对话。有些句子挺深刻的:1.有的人天生就有意外发掘珍宝的本事。不过这种天分有好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2.一个人不可能如此接近这么多的杀戮暴行,而完全不受影响。我想托德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可能就是暗面屏蔽了良善的声音。第二句话,我也是赞同的,善良的人接触了这些暴行,备受打击,对人性暗面感到万分可怕以至于绝望,如张纯如;邪恶的人经不住这些暴行的诱惑,就滑向了深渊,如托德之流。唉!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琐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