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就是变质

中国传统讲究中庸,是说要不偏不倚,凡事适度。这里面其实是有大智慧的。

凡一个特质,在一定的度以内属于优点,但一旦过度就变成了缺点。缺点是优点的延长。

比如,自信是个好的特质,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优点,但一旦过度,就会变成自负。自负的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总觉得只有自己正确,别人必须听自己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容易变得一意孤行,跟身边人关系处理不好,事情也未必做得顺畅。“自负”是变了质的“自信”,就像变质的牛奶不再是单纯的牛奶,而是多了好多奇怪的化学物质,不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而是危害健康的毒药。

再比如,节约是个好的特质,但一旦过了那个度,就会变成抠门,变成吝啬,变成人人讨厌的一毛不拔者。对孩子的爱是好的,但如果过度,就变成“溺爱”,不但无益于孩子身心成长,还有损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因而过度的爱,虽然其名曰“爱”,其实变成了“害”。

那么,怎么把握这个度呢?很遗憾,就这个度而言,其实并没有客观标准。比如,你说自信,到底自信到哪种程度,你才是恰到好处呢?你节约,到底是节约到怎么样一个行为准则才是最佳的呢?这里面没有一个放之四海兼准的规则。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只能靠你用心体会,不断琢磨,努力做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程度。实际中,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程度,也许只是在较好的范围上下波动。

也许只有那些智者,才可以做到真正的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传说东晋时,权臣桓温破蜀,得知当地一个一百四十岁的老人,曾亲眼见过诸葛亮,就把老人请来,问:诸葛亮这个人,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老人回答:诸葛亮啊,他就是个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桓温听了,颇为自得,感觉自己比诸葛亮强多了。老人继续道:但是,自打诸葛亮去世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世人再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说话做事恰到好处的人了。再也没有了。当时桓温就呆住了。好半晌才说:玩出格,搞过分的,这世人恐怕人人都是天才。但说话做事恰到好处,这个,恐怕是只有诸葛先生,才能够做到的大智慧呀。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更推崇下面的这个故事。

一个少不更事的年轻人向他的老师——一位德高望重、备受敬重的英国绅士提问:“他们说英国盛产绅士和淑女,那么你是绅士吗?”结果,那位老师沉默片刻,回答:“I am always trying……”(我从未停止过努力成为一名绅士)。

对于度的把握,其实就是这样,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到达顶峰,而是用“从未停止努力”来告诫自己,距离那恰到好处还有那么一点儿,还得用心去体会。而这,也正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度就是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