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5)家长对孩子最好的陪伴,不是帮助提分,而是助其提升生命力!

家长对孩子最好的陪伴,不是帮助提分,而是助其提升生命力!
文/戴志梅

这个暑期,我给自己列出的书单中,有好几本都是关于“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在众多的心理流派中,萨提亚流派是我最喜爱的,因而,在阅读中会有所偏爱。而且,根据众多的案例分析,我认为,熟练掌握萨提亚流派,将更能提升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效能。
今天,继续宅着,翻阅《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萨提亚的文字不晦涩,很感性,很浅显,很温暖,我很喜欢,读得很专注,一天竟然翻阅了大半。
晚上,整理家庭心育专题的材料时,不由又想起白天的所读。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如果想提升生命力,就需要拥有“一致性”,也称之为“表里一致”或“内外一致”。一致性有三个层次,先摘抄如下:
第一层,关注我们的感受,接触我们的感受,并和我们的感受在一起。
第二层,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期待,和自己在一起。
第三层,与普遍存在的生命力保持和谐一致,和宇宙在一起。
我认为,萨提亚的上述观点,也适用于我们的家庭亲子陪伴。纵观太多的亲子冲突案例,我们发现,冲突的根源之一,可能是家长眼里看到的多是分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生命状态。因而,我认为,家长对孩子最好的陪伴,不是帮助提分,而是助其提升生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
埃里克森理论表明,作为未成年人的孩子在生命成长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很多亲子冲突表现为,家长不能及时理解接纳和支持转化孩子的需求,也不能平衡好孩子的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导致孩子的生命成长出现了诸多问题,生命没有活力。例如,有的孩子会出现抑郁焦虑状态,有的孩子会出现躯体化疼痛症状,还有孩子出现了厌学拒学或者沉迷网络等。
如果,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多关注其生命状态,把提升其生命力做为首要任务,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会为自己的父母而骄傲。
那么,家长如何助孩子提升生命力呢?
首先,多倾听,少絮叨。倾听孩子,是密切亲子关系的首要任务。当孩子愿意开口和家长交流的时候,家长要多倾听,少絮叨,听孩子说,少打断孩子。当孩子遇事不开心,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等到孩子愿意交流的时候,及时去倾听孩子。
其次,多放手,少包办。作为家长,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有力量去承受一些挑战性的事情,所以,要敢于信任孩子,多放手,少包办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成长。
最后,多鼓励,少否定。很多时候,我们家长会有惯性思维,就是不轻易表扬自己的孩子,含蓄是优点,但是,家长如果太过于含蓄,吝啬表扬,那么,孩子就难以感受到家长的表扬,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积极品质培养。还有一些家长,不但不表扬孩子,但凡孩子犯一点错,还会批评孩子,这样更会让孩子变得胆怯与自信。
当然,提升孩子生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继续进行探寻吧。

(写于20210725 周日 阵雨 晚22:12 祈祷疫情早日消散,坚信疫情一定会尽早消散,让我们一起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7-25)家长对孩子最好的陪伴,不是帮助提分,而是助其提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