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先后宣布碳中和,作为供应商,你还睡得着吗?|“碳中和十问”之一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引发全球瞩目。2021年初,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成为国家战略。2021年被认为是中国碳中和元年。

除了碳中和直接相关的能源企业纷纷行动之外,国内互联网头部企业也纷纷宣布各自的碳中和目标,抢占“双碳”赛道。

2022年2月24日,腾讯正式宣布,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并发布《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

此前,阿里巴巴在2021年12月17日正式发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报告提出,203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实现云计算碳中和,成为绿色云。

2021年11月,京东表示,预计到2022年年底,将率先在西安和宿迁两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京东将联合合作伙伴搭建起全球产能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生态体系,到2030年,京东的碳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减少50%。

2021年6月,百度公布了“碳中和全景图”,宣布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

此外,我们注意到,已经发布碳中和目标的国内企业还有蚂蚁集团、远景科技、哈罗出行等。

所谓企业碳中和,和国家碳中和本质是一样的,要么就是你只使用绿色能源,压根就不排放碳,要么就是企业自身碳排放量通过自身努力全部吸收掉。

那么,企业的碳排放量该如何计算?

按照国际共识,每个企业都要按三个范围来记自己的碳排放额,一个都不能少。

范围一:企业燃烧化石燃料直接产生的碳排放。比如园区烧煤产生的排放,公司名下货车拉货产生的排放。

范围二:企业用电,还有采暖、制冷导致的间接排放。

范围三:上下游企业为了保证你的生产而产生的碳排放。

比如你的公司购买了阿里云提供的数据服务,那他们服务器耗电产生的碳排放,就要记录在你的碳账本。不仅如此,员工日常通勤,还有出差时乘坐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公司的桌椅板凳、打印用纸生产时产生的碳排放,还有办公室装修产生的碳排放等,都要算在范围三,因为这都属于上下游企业为保证你的生产而产生的碳排放。

对大企业来说,很多生产环节是外包的,所以范围一、范围二的排放占比其实不多,而且自身可控。最需要管理的其实是范围三。所以,大企业有很强的动力去要求供应商、分销商管理自己的碳账户,这就是倒逼效应。

我们拿腾讯为例,来看看腾讯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碳中和目标。

《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指出,腾讯2021年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碳排放为511.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自身运营所产生的直接排放,比如班车、柴油发电等,排放量为1.9万吨,占0.4%(范围一);自身运营的数据中心及办公楼购电、购热等产生的间接排放,约为234.9万吨,占45.9%(范围二);供应链上的间接排放量约为274.3万吨,占53.7%(范围三),主要为资本货物(如基建建材、数据中心设备)、租赁资产(如租赁的数据中心用电)及员工差旅等。所以你看,来自供应链的碳排放,也就是范围三占比过半。

那么,面对500万吨的二氧化碳,要怎样实现中和呢?

主要通过3个方面,第一是节能减效,也就是技术节能,比如办公楼宇节能、数据中心节能等;第二是参与可再生能源,比如部署数据中心屋顶光伏,建设储能电站,大力采购绿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等;但只有节能行为是远远不足以中和数百万吨二氧化碳的,那就需要第三方面的行动,购买碳汇抵消,也就是从市场上购买并注销与碳排放量相当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按CCER当前市场价格采购的话,腾讯将花费近3亿元,如果是到临近2030年购买,那时候的价格可能是现在的几倍!

2021年7月,国家碳交易中心正式开市,首批被纳入配额管理的是全国2000多家发电企业,这些企业将根据自己所得到的碳排放配额强制完成履约。

也就是说,目前国家强制需要为碳排放买单的只有发电企业,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建材、有色、钢铁、石化、化工、造纸、电力、航空等8大行业纳入,互联网企业并未在其中。

既然如此,这些互联网企业为何争先恐后宣布自己的碳中和时间?

我想,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主要因素。

从国际视野来看,美国和欧盟的企业巨头们碳中和行动要比中国企业早很多,比如谷歌宣称自己2007年就实现了碳中和,又在2019年宣布自己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意思就是,谷歌已经消除了自公司成立以来所累计排放的所有二氧化碳足迹。如果真如他们所说,谷歌将是全球第一家做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大型跨国企业,那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2021年10月28日,苹果CEO库克在微博宣布,苹果在全球的公司运营已经实现了碳中和。并且,苹果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供应链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100%碳中和。

你看,又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而中国企业的碳中和指的是单年度碳排放收支相抵的碳中和,所以,苹果的碳中和进度还是比中国企业要快很多。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实现碳中和目标,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企业实力的体现。但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头部企业来说,他们已经参与了全球竞争,在国际舞台上,实现碳中和,只不过是标配。

从实际上,从现实角度来说,主动管理碳排放,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也是互联网企业抵御长期政策风险的选择,而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也方便企业长期有效控制电力成本。

互联网巨头不惜代价实现碳中和目标,固然有企业自身的考量,但这种行为无疑会对全社会低碳转型起到引领、牵头、示范作用。

以这些互联网企业为圆心,会带动上下游和周边的产业被倒逼进行低碳化管理,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将覆盖整个湖面。

我们还拿苹果举例子,作为苹果的供应商,富士康很多年前就被要求减排。仅在2010年到2013年期间,富士康花在工厂节能改造上的资金就超过了5亿元。这是没办法的事,大客户要求的,你不改,它可能就不跟你玩了。而在2021年,苹果还敦促全世界的175家供应商,实现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变。

你看,作为一家巨头企业,苹果要想实现碳中和,仅仅改变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求所有的供应商跟他一起进行碳管理,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碳中和,因为按照碳管理的计算方法,供应商的碳排放是要计在苹果账本上的。

再来看国内的腾讯,腾讯宣布的2030年碳中和也是包含供应链的,并且要实现100%绿色电力。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你是给腾讯建房子做基建的,还是卖服务器的给它的,或者是给它供电的,如果你没有进行碳管理,你所售卖的产品仍然有碳排放的痕迹,未来你也许就没有资格成为腾讯的供应商,从而失去这个大客户。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不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那么腾讯就要替你买单。

而作为腾讯的供应商来说,它要进行碳管理,它是不是也会进一步要求它的供应商也要进行碳管理呢?我想迟早会的。这就是涟漪效应,碳中和引发的行业倒逼范围会越来越大,影响会越来越广,最终扩散到你的行业,恐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能在行业中率先进行碳管理,那你就能在未来的同业竞争中拿到一个加分项,从而提高自己的行业竞争力。

杞人忧天和未雨绸缪,只是一线之隔。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里、腾讯先后宣布碳中和,作为供应商,你还睡得着吗?|“碳中和十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