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寻帝踪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经燕山高。”到过狮子山好多次,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惠帝祠这副阁联。

初识明惠帝的踪迹,是在鹤庆读初一的时候。明惠帝浪迹鹤庆的传说,是故乡人最津津乐道的民间故事。几百年的口口传承,给明惠帝罩上了几许神秘。带着一种揭秘和崇敬的心情,初一时,邀了几个要好的同学,逃学到当时明惠帝避难的鹤庆观音山眠龙洞寻找皇帝的足迹。遗憾的是,除一个景观瑰丽的石灰溶洞和一块书着“眠龙洞”的残碑外,什么都没找到。从那时起,心中的疑问就变得越来越浓。

明惠帝,又称建文皇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朱元璋死后,因为太子早死,太孙便继承了皇位。建文帝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藩王  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下可真的捅了马蜂窝,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当即举兵造反,篡夺了皇位,逼得建文帝逃出南京,当了和尚,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一带漂泊了40多年。

对建文皇帝逃出南京后的下落,正史野史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从无定论。在家乡的传说故事中,建文帝和其导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剃度出家,分别取法名应文、应能、应贤,大臣程济重入道门,君臣四人以师徒相称,仓惶逃出南京。杨应能和叶希贤在贵州白云山与建文帝走散,后在鹤庆重逢。建文帝到云南后,先在武定狮山落脚,后辗转到鹤庆的眠龙洞和大喜庵。

建文帝有着一付菩萨心肠,在朱棣举兵造反时,他还下令给征讨的将士说,打仗时不要把朱棣杀死,并明示,“勿使负叔父名”,这样一慈悲,就把江山拱手让给了叔父。

逃出南京后,建文帝完全有力量重整旗鼓,讨伐叔父,许是醉心佛门,许是怕战火使生灵涂炭,建文帝始终隐迹不出。

进入狮山石牌坊,拾级而上,通过山门,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建文帝从金陵遁逃狮山的“建文逊国”彩色壁画。整幅壁画采用时空交叉跨越的方法,几乎概括了建文帝的一生。

狮山的明惠帝祠阁,是一座按皇宫格式建造的宫殿式建筑,殿内供奉着两条金龙护卫,身披袈裟、慈眉善目中透出慈祥而带忧愁神情的建文帝,两边侍立的是客死洱源的应能和应贤。惠帝祠阁立于幽静、清虚的佛教寺院之后,在庄重中隐隐透出一股王气。

惠帝祠阁旁的牡丹花开得很旺盛,那高洁而傲然的神态,与建文帝的气质是何其相似。此次狮山行,在观牡丹的感悟中,我解开了初一就留在心里的疑问。

“法雨频施,鸠水化成弥陀岸;袈裟披出,狮山现出帝王宫。”这就是帝踪。

你可能感兴趣的:(狮山寻帝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