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小狗钱钱》,财务自由不是梦(一)

最近我发现很多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消费观是相当的超前,平时每个月拿到的工资,好像也没干别的,吃个饭,付个房租,买点喜欢的东西,工资就花光了,有时候甚至还要靠分期付款、透支信用来提前消费。

而这次疫情的突袭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很多人被迫在家待业,甚至受企业经营困难影响被迫失业,几个月没有收入来源。而且今年经济环境下滑,再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但是贷款依然要还,房租依然要交,老人仍要赡养,孩子仍要抚养,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日常消费依然要花。如果手头没有存款应急,那真是慌得寝食难安啊。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些焦虑的朋友有两点没有做好:

一、不重视储蓄,现金流不够。如果手里有点几个月的流动资金,肯定不会太被动。

二、收入来源单一,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时间和劳动,替人打工获得。这种依赖于外界因素的工作机会,其实是靠不住的。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公司的每一点变动,落到个人头上都可能是残酷的打击。

而且劳动性收入另一局限因素是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最多也就40年,但是花钱是一辈子的事情。中途还可能遇到任何严重疾病或者意外,让家庭经受更大的损失(根据保监会相关数据的测算,我国男性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是73%,女性是69%)。

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来看看理财届的初级精典著作《小狗钱钱》怎么说的,我把一些感悟分享给大家。

先上我的读书笔记,用导图呈现:

这部书篇幅短小,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吉娅,用她的创富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财商小知识,生动有趣,不仅大人喜欢看,还是是很好的帮助孩子提高财商的书籍。

01  明确内心渴望,树立理财目标

书中,

钱钱要吉娅为“想要变得富有”这个愿望列出了10个理由,并从中选出了最想要实现的3个愿望作为“梦想清单”,吉娅的三个愿望是明年夏天去美国做交换生,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帮爸爸妈妈还清债务。每天,吉娅要看一遍这个梦想清单,并且制作了梦想相册,想象着自己实现梦想以后的美好生活。

我的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比如吃一顿大餐能开心一个下午,买一件新衣服能开心一个月,这种及时行乐的感觉总是让人乐此不疲。短期的梦想是实现了,钱也花的差不多了。所以有了《月薪5000,却过着20000月薪的生活》、《“伪精致”,正在掏空中国年轻人》等热文,希望唤醒深陷消费主义陷阱的年轻人。

那么除了短期消费目标,你有没有过中远期的美好梦想,并愿意为之付出呢?比如几个月以后出去旅游,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比如三五年以后换房换车……比如十几年以后孩子大了,能够出国留学……比如三十年后退休了,除了社保退休金还能有更多的收入继续过高品质的生活……

这些目标,需要更多更多的钱,它不是几百几千块就能实现的。实现梦想的钱也不是靠中彩票,天上掉馅饼而来,而是同样需要我们趁着年轻,凭自己能力赚取才行。

那么这些目标要不要实现?

如果把钱只花在眼前的短期目标上,那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何时才能实现呢?

在此,书中的的建议就派上用场了——

列出要实现的梦想,挑出最重要的三个。

为梦想建立“梦想相册”,让梦想视觉化,不断想象梦想实现的样子,激励自己。

为每一个梦想建立一个“梦想储蓄罐”,专款专用,避免被挪用。


02  有了目标,如何去实现

书中,

在钱钱的指点下,吉娅先是被要求开源节流(控制自己买CD,帮邻居遛狗挣钱),然后合理分配收入(50%用来养鹅,钱生钱;40%存入梦想储蓄罐;10%零花),将赚来的钱按比例放入自己的梦想储存罐;后来遇到了陶穆太太,学习了她的金钱观并且组建了魔法师俱乐部,开始了基金、股票等方面的投资;故事的结尾吉娅去学校演讲并且和金先生一起开了理财投资公司。

我的感受,

理财界的关键词在书中全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开源节流,强制储蓄,合理分配收入,进行适当投资获得更高回报。


关于开源,我们首先要明确收入来源有哪些方式?

一份时间出售一次(比如在公司工作一天拿一天工资)

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比如作家写了一本书,每销售1本,就会获得一份收入,销量越高,收入越高)

用他人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提供价值

如果只能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那我们就要将每份时间卖的更贵。比如升职加薪,更换薪水更高的工作等等。但是在职场中,这个模式存在天然的天花板。比如律师或者公司高管,已经拿到这个行业的高薪以后,达到了职业顶峰,很难再超越过去。

如果我们想将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做一份副业。比如写一篇文章同时发布在很多平台积攒人气;在学习平台录一个课程卖给很多人学习;这中工作就在慢慢向着自由职业者靠拢。

如果我们想用他人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提供价值:

这就有了企业主的思维。从E/S象限,跨入了B象限。你可以建立或者依附一个系统,组建团队,通过杠杆别人的时间,来获取自己的收入。比如重资产类的成立一家公司来聘用雇员;轻资产类的微商、直销、社交电商等诸多模式就是在这个象限内。作为主业或副业来经营都可以。

关于节流和强制储蓄:

有两种思维,你是哪一种?

收入-支出=储蓄

收入-储蓄=支出

第一种的表现是:每当拿到一笔收入,你是还完信用卡,买买买吃吃吃以后,剩多少存多少。

第二种的表现是:拿到收入以后,像吉娅一样,雷打不动的存起40%以后,剩下的10%才能自由支配,剩多少花多少,计划性消费。


很明显,第一种人是很难把钱存下来的。而且他经常会疑惑——我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每个月多花1000和少花1000,生活品质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可如果每个月把这1000存下来,一年就能多存1.2万,再通过理财投资,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差距。

著名的“拿铁效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习惯在每天外出的时候,一人买一杯拿铁喝。他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后来,一位理财分析师为这对夫妻算了一笔账:

每天两杯拿铁的花费70元,一年就是25550元,30年就是76.65万元......在时间的复利下,每天省下的拿铁钱,竟足够他们买一辆好车了。

所以爱喝咖啡,吃零食的朋友人注意了!

你每天不经意的花费,像买糖果、瓶装水、杂志、报纸还有咖啡,零食等不太引人注意的一些零散花费,竟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效应。这些看似每一项都用不了多少钱,可加起来却很庞大,正在吞噬你的财富哦!


储蓄不仅仅是表面的大钱小钱的问题,更深层次是人生的机会成本的问题。

所谓机会成本:

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举个例子:比如你今天很想吃炸鸡啤酒,但是又很想吃酸辣火锅,可是你的食量就这么大,吃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就吃不下了。如果你选择了吃麻辣火锅,那没有吃的炸鸡+啤酒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

人生中的机会成本那可就不是吃炸鸡、还是吃酸辣火锅这么简单的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考虑去留学或者换工作,但是你身上却羁绊着各种消费贷款,你会有底气去做这些事吗?

在面临这些人生选择的时候你只能被动退缩,很可能你以前的一个冲动消费,就是你现在换工作的一个机会成本。

所以,那一点看似不多的储蓄,带来的不只是表面的金钱数字,重要的是,它还可能是一次摆脱现状的机会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话被说烂了,但却依旧是真理。

也许你觉得你现在没钱给自己老年生活做一份规划,就不去学不去准备,那当我们老的无法继续用劳动换取收入,退休金又不够花的时候,看着已经规划好的同龄人每个月多拿几千块钱,活得潇洒滋润,你内心会不会是这样纠结——

所以,有了“梦想储蓄罐”以后,我们一定要执行到位,先攒钱,后花钱。 看到储蓄罐里的钱越来越多,离着梦想又进了一步,是不是比多喝一杯咖啡更有成就感呢?

时间不早了,篇幅有限。对于合理分配资金,理财投资相关的感悟,我将另起一篇文章,慢慢道来。  

如果您看了有所启发,或者想了解理财相关其他小知识,欢迎随时私下沟通联系。比心~


关于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小狗钱钱》,财务自由不是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