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者易得,倾听者难求

文:【日】阿川佐和子

说实话,究竟应不应该出版本书,事到如今我仍旧犹豫不决。出版方文春新书编辑部的向坊健先生给我戴了不少“高帽”,一不小心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1993年5月,我开始在《周刊文春》(以报道社会问题著称)上连载访谈专栏《想要和那个人见面》,至今已连载超过九百期,按照年头来算,到今年春天已经是第二十年了。我自己虽然也感叹能够坚持这么久有许多不易,但如果有人问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访谈,访谈水平有没有提高?”我本人几乎没有任何的心得。本书正文当中也会提及,直到如今,在出门做采访之前我还是会提心吊胆、紧张万分。类似于“哎呀,不就是个采访吗?随随便便就能搞定啦”这样的从容,我是一点儿也没有的。

更何况,最近我还开始主持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今后不仅我的文字,连我采访时的言行举止都要暴露在大家的面前。

“哎呀,阿川只做这么点儿准备就去采访呀。”

“嘿,阿川原来是这样伪装自己的无知、若无其事地提问的啊。”

“原来如此,阿川提问的方法原来只是权宜之计呀。”

我的秘密一旦被读者和采访对象知晓,很难不对今后的访谈工作产生影响。果然还是不应该写出来……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也是一个倾听自己心声的机会。

阿川啊阿川,你在害怕什么?没有人指望着你能写出什么学术巨著。大家也都明白,你还在访谈的领域中摸索前行。不过,读者如果能通过你那并不怎么高明的访谈经历,以及无数次的失败经验重新对“聆听”这种行为进行思考,并从中学会一点儿经验,不也已经足够了吗?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我和许多非受灾者一样,在一段时间之内感到万分空虚,我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难道真的什么忙都帮不上吗?我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焦虑、烦闷,甚至觉得当时自己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全都是毫无意义的。

后来,我遇到了糸井重里先生。糸井先生正在尝试新型媒体的创作,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地震发生后,糸井先生的内心也曾出现过徘徊不决。他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时,他在推特上认识了一位二十二岁的姑娘。她在地震中经历了海啸,好不容易才逃出来。糸井先生很坦诚地向她吐露了心声。他说“我一直在心里自问自答。一方面觉得,虽然自己找不出前往灾区的理由,但是也必须要去;另一方面又觉得,毫无目的地前往灾区和旅游没什么区别。”

听完他的话,那位女性这样回答道:

如果您要去灾区,有几个地方我希望您能去看看。其中之一是避难所。避难所里的灾民,希望能有人陪他们说说话。因为,哪怕他们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房子被毁、无家可归,但因为周围的人都有着同样的遭遇,所以谁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震惊。

即便是倾诉自己失去了家人,在地震中九死一生的经历,别人也不过是回应一句:“是吗?我还经历过更可怕的事情。”没有人会像家人一样耐心地倾听。

所以,我希望您能去避难所陪大家聊聊天。哪怕您只是去看一看,大家就会明白自己并不是孤单的,就会明白自己并没有被社会遗忘。”她这样对糸井先生说。

听了糸井先生的讲述,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仅仅是‘倾听’就能够帮助他人啊”,胸中的郁结之情仿佛瞬间消散了。

再稍微跑一跑题,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我就在进行一项由农林水产省主办的名为“倾听记录甲子园”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从全国上下选出一百名高中生,独自造访在山林中工作的百位行家中的一位,去“倾听、记录”,最终整理出一份报告。所谓在山里工作的行家,指的就是伐木工人、造林工人、烧炭工人、剪枝工人、香菇种植农等。行家的范围从前年开始扩大,从事河流、海洋相关工作的匠人们也被纳入访问对象之中。

那么,我在其中究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请您向马上要去采访山中行家的高中生们,传授一些采访上的心得体会。”

我受到委托,要向学生们做一个简单的演讲。实际上,这项活动给学生们下达的指标还是颇为严苛的,说不定比我所从事的访谈工作还要困难。首先,他们要打电话联系素不相识的行家(几乎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并确定采访的日期。采访当天要搭乘电车转公交车,再独自一人前往森林深处。在见面后开口问好的那一瞬间,就要打开录音设备,开始采访。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成年人为他们提供帮助。有时候,采访对象口音会很重,甚至让人听不懂他到底在说些什么。但即便如此,这些学生们依旧不会放弃,满怀真诚地去倾听人生及工作的宝贵经验。

采访结束,回到家里后,要整理采访录音(这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几乎每个学生都为此掉过眼泪),提取重点,将报告整理成行家们独自陈述的形式。

半年后,一百份作品收齐时,我再次和这些高中生们见面了。当时,我选出了几篇优秀作品,并将其中的采访对象及身为采访者的学生请到了舞台上,询问了他们在采访过程中的辛苦经历。

“感想如何呢?”

我把话筒转向整理报告的学生。

“一开始,行家带着我到森林里去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个老爷爷难道是猴子吗?居然仅凭着一根绳子,就能飞速爬上高高的树梢。”

学生用略带羞愧的声音这样回答道。接着,行家开口了。

“哎呀,他说要来采访我,结果紧张得不行,啥也问不出来。我还替他担心,聊这聊那聊了半天,对吧?”

行家看向采访自己的高中生,眼神始终是那样的温柔,就像在注视着自己的亲孙子一样。

“刚开始我还在想,这个高中学生跟我孙子差不多大,我也不知道该跟他说些什么,对他能有什么用。不过在见面之后,他问了我很多问题,心里不由得高兴起来。毕竟亲朋好友都对我的工作完全不感兴趣。我也从来没有讲自己的事情讲过这么久。”

这个企划原本就是希望能够让高中生了解森林中那些愈加后继无人、逐渐绝迹的工作。事到如今,行家们已经放话:“我才不需要什么继承人!这门手艺就绝在我手上吧!”话虽这么说,他们最后却对学生们道谢说:“感谢你们愿意倾听我的声音。”最后这幅景象,不禁让我落泪。

每个人都各有各的故事,感人至深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带给人勇气的故事,复杂而有趣的故事,努力和忍耐的故事,令人不认同的故事,令人感到可耻的故事……无论他们是沉默还是多言,是笨嘴拙舌或是出口成章,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便可能会打动倾听者的心。

倾诉者发声的方式,细微的反应、表情、举止、踌躇、羞涩、热情……哪怕是没头没尾的无聊内容,其中也能看出对方的性格,只要能令人感同身受,能令人感受到那些细微小事的魅力,对于我便已足够。而对倾诉者来说,如果能够通过向我倾诉,使得他们的心绪再度得到整理,并收获一些新的发现,那就更好了。

如果倾听者在这一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我便以成为这样的倾听者为毕生目标吧。

《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 》


【编辑推荐】

日本“谈话女王”一生的战绩总结。会听比会说更重要!

该书作者阿川佐和子曾是新闻解说员、日本深入人心的谈话节目主持人,20余年间,共与超过1000位知名人士对谈,练就丰富的“谈话”经验,仅凭“聆听之道”,就能引导谈话对象滔滔不绝,甚至说出隐藏至深的真心话。

渡边淳一、北野武、远藤周作、摩根·弗里曼……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最初访谈的失败与尴尬,以及从中领悟到“聆听”的力量,进而完成了从“说”到“听”的蜕变过程。因全新的沟通技巧和境界,最终被媒体誉为“日本谈话女王”。

35个“聆听之道”,让对方主动说。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聆听的人。只要你静心聆听世界,世界也会主动聆听你。

该书分为“听”“观”“说”三部分。阿川佐和子将自身经历转化为有趣的文字,用数千个采访实例论证了“滔滔不绝地说,不如感同身受地听”这一不二法门。在此基础上,从听对方说、表示同感、找到疑问点、适当发问这四步开始,带你逐个研习、领会35条超实用的对话法则,“听”懂谈话对象的内心需求,打开对方的心防,享受真正长效、有效的谈话过程。

销量突破170万册的“谈话按钮”,北野武等人力荐。

本书自2012年在日本上市以来,截至目前销量已突破百万册,加印60余次,成为社交技巧、自我提升方面的现象级图书。更得到电影大师北野武、NHK电视台主持人大越健介、联广传播集团前主席余湘等人的力荐!作为同行的大越健介评价该书:“就像是一个打开对方话匣子的按钮。”


【内容简介】

日本知名主持人阿川佐和子,总结多年访谈心得,告诉你如何迅速打开谈话对象的“话匣子”,并让他们说出心里话。

善于聆听的人会最早感知到他人的内心需求,更善解人意,值得信赖,能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倾吐对象。善于聆听的人也会最早发现问题,获得信息,抓住机会,成为最快做出正确反应的那个人。

很多人总是在孜孜不倦的修炼谈话技巧,却完全忽视了聆听的重要。与表达相比,聆听才应该是身为社会人的最基本技能。如果“听不见”、“听不懂”,又怎么能“说得是”、 “答得对”呢!


【作者简介】

阿川佐和子:1953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西洋史系。曾在《北野武的TV TACKLE》《佐和子之晨》等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后出版《那么说,这么吃》《梅子》《订婚之后》等作品,并获得第15届讲谈社散文奖、第15届坪田让治文学奖以及第15届岛清恋爱文学奖。采访过渡边淳一、北野武、远藤周作、摩根·弗里曼等知名人士。


【精彩点评】

和阿川对话,不知不觉就变得话多,连不该说的都说出口了。

——北野武(日本导演、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打开对方话匣子的按钮。作为主持人的我,从来都没有掌握这些秘诀,现在真为那些虚度的采访时光感到后悔。与阿川进行了一番访谈后,我在想,如果能偷学一些阿川的访谈术该多好。

——大越健介(日本NHK电视台主持人)

同样做访问,有人就会让我想主动侃侃而谈。看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重要的并不是发问技巧。发问者“听的态度”,决定了受访者“答的深度”。

——余湘(联广传播集团前主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诉者易得,倾听者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