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73个笔记

推荐序一 没有足够勇气,你就无法幸福

>> 真正的修行,首先是放下对于恒常的追求,坦然接受无常的发生。

推荐序二 “自立”尽头的爱

>> “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而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自我价值。

引言

>> 我是一名时刻生活在现实中必须对自己的职业以及学生们的生命和人生负责的教育工作者。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 宗教是通过故事来解释世界。在这里,可以说神是说明世界的重大故事的主人公。

是人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的一种方式和态度。

>> 与其说哲学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存“态度”。

>> 与其说哲学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存“态度”。

>> (苏格拉底)很清楚“自己的知识并不完备”,知道自己无知;但是,他们那些诡辩派也就是自称知者的人自以为明了“一切”,却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在这一点上,也就是在“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一点上,我比他们更配称为知者……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之知”言论。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喜恶都是他人的课题,怎么精进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自己的课题。

>> 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根据“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划分为“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来考虑。比如,假设我被上司讨厌,当然,心情肯定不好,一般情况下一定会想方设法获得上司的好感和认可。

但是,阿德勒认为这样做不对。他人(上司)如何评价我的言行以及我这个人,这是上司的课题(他人的课题),我根本无法掌控。即使我再努力,上司也许依然讨厌我。

>> 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根据“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划分为“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来考虑。比如,假设我被上司讨厌,当然,心情肯定不好,一般情况下一定会想方设法获得上司的好感和认可。

但是,阿德勒认为这样做不对。他人(上司)如何评价我的言行以及我这个人,这是上司的课题(他人的课题),我根本无法掌控。即使我再努力,上司也许依然讨厌我。

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

>>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

>> 人都有极力逃脱无力状态不断追求进步的需求,也就是“优越性追求”

>>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我有能力,能够自立即可,为什么要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任何事情的意义都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在于我们赋予它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意义。

>>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问题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 问题行为的第一个阶段是“称赞的要求”。

>> 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

>> “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

班级活宝或者开心果的作用

>> 也就是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 也就是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憎恶我吧!抛弃我吧!

>> 在问题行为的第三个阶段,目的发展为“权力争斗”。

>> 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

>> 问题行为的第四个阶段就是“复仇”阶段。

>> 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就是这么一种心理。

>> 简单说来,所谓的跟踪狂行为就是典型的复仇,是针对不爱自己的人进行的爱的复仇。那些跟踪狂们十分清楚对方很讨厌自己的这种行为。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借此发展什么良好关系。即使如此,他们依然企图通过“憎恶”或者“嫌弃”来想办法建立某种联系。

>> 自残行为或者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也是“复仇”的一环,他们是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

>> 问题行为的第五个阶段就是“证明无能”。

>> 大部分问题行为仅仅处于第三阶段的“权力争斗”。在防止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这方面,教育者的作用非常大。

有“罚”便无“罪”吗?

>> 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以“暴力”为名的交流

>> 你应该做的是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暴力简单、廉价,但即使诉诸了暴力,也得有后期的谈心交流,否则后患无穷。

>>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在讨论道德是否允许之前,首先不得不说它是人类非常不成熟的行为。

>>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在讨论道德是否允许之前,首先不得不说它是人类非常不成熟的行为。

发怒和训斥同义

>> 你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行为。

>> 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就是“再教育”。

>> 阿德勒说“发怒是使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

哈哈,最后一句有意思。大多时候,我们就是缺乏分辨这两者的智慧,往往试图改变无法改变的,早早接受本来努力一下就能改变的。

>>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这句话岂不是可以应用于大多数人的一生?

>> 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 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 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第三章 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并且,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

人生始于“不完美”

过度追求他人认同,会过得没有自我,像讨好型人格。

>>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认同需求。为什么呢?拘泥于认同需求的人过于期待他人的认可,不知不觉就会过上他人期望的人生。也就是说,过他人的人生。

>>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认同需求。为什么呢?拘泥于认同需求的人过于期待他人的认可,不知不觉就会过上他人期望的人生。也就是说,过他人的人生。

>> 无论对方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人也好,我们都不可以选择满足“那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

所以,小孩总想:“长大后,我一定要……”

>> 人类的孩子们就会为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体上“能做的事”之间的差距而苦恼。有些事情对于周围的大人们来说能够做到,但自己却做不到。大人们摸得到的架子自己却够不着,大人们搬得动的石头自己却根本搬不动,年长者谈论的话题自己无法参与……

经历了这种无力感,进一步说就是经历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的孩子们原则上来说肯定会感到自卑。

>> 人类的孩子们就会为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体上“能做的事”之间的差距而苦恼。有些事情对于周围的大人们来说能够做到,但自己却做不到。大人们摸得到的架子自己却够不着,大人们搬得动的石头自己却根本搬不动,年长者谈论的话题自己无法参与……

经历了这种无力感,进一步说就是经历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的孩子们原则上来说肯定会感到自卑。

体现了人是社会性动物

>> 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

>> 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

“自我认同”的勇气

>> 学生们先是陷入“称赞的要求”,接着发展为“引起关注”或“权力争斗”,其目的是什么呢?你还记得吗?

青年:希望获得认同,继而在班级中取得特别地位,是这样吧?

>> 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慢慢回归到“被讨厌的勇气”

>> 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

>> 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

所以有些青少年或者“长不大的成人”追求的所谓个性,一开始就错了方向,找错了参照物。

>>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问题行为是在针对“你”

抛开过往不谈,教室里产生的问题留给教室,家里的问题家庭解决。ashes to ashes,and dust to dust。

>> 他们既然在你面前还选择你能看得到的时候行动,那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其他的“世界”,也就是在教室里寻求自己的位置。你必须通过尊重来向其展示出位置。

>> 他们既然在你面前还选择你能看得到的时候行动,那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其他的“世界”,也就是在教室里寻求自己的位置。你必须通过尊重来向其展示出位置。

为什么人会想成为“救世主”

有些人,一辈子也长不大,就是精神、思维和认知一直无长进,空长了骨骼和皮囊。

>> 听到自立这个词,有人往往只从经济角度去考虑。但是,即使十岁的孩子也能够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无法自立。自立是精神问题。

>> 听到自立这个词,有人往往只从经济角度去考虑。但是,即使十岁的孩子也能够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无法自立。自立是精神问题。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或者可以理解为,人际交往时,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他看到了、听到了、感到了什么,他真正想看到、听到、感到什么。

>> 我们在交友的时候,会学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 我们在交友的时候,会学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职业不分贵贱

工作是使命感实现的一种途径,所以找到对的工作很重要,或者努力去热爱选择了的工作很重要。

>> 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 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变换人生的“主语”

>> 幸福即贡献感

>> 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 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 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世界极其渺小的一粒尘埃,并不是年少时幻想的能够叱咤风云的核心人物。

>> 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 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点评

推荐

书本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如上一本那样出名和脍炙人口,但也值得一读,其中一些观点还是值得深思与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73个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