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技能”和“软技能”为什么它们对你的职业生涯很重要?

“技多不压身,文体两开花”,说的是掌握一门技能对于生存的重要性。

在追求个人进步的长征路上,焦虑遍地开花。

要么努力学习一番,用知识填充能力恐慌。要么自暴自弃,用懈怠代替努力。

稍微不慎便会走入极端,用力过猛,最后一无是处。

因此,搭建个人能力库,还是要讲究一点科学方法。

就像写好毛笔字,要扎根基础,把每一个笔划写好练好,然后才是写好一个字,之后才是写好一行字。


有了基础,然后再追求书写的境界,写出自己的风格。

也就是说,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再追求迭代升级。

于是,技能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

一类像技能中的“硬件”,另一类像技能中的“软件”;

简单说,就是“硬技能”和“软技能”。

“硬技能”:属于体系中的基本组成要件,正如砖头之于房子;

“软技能”:主要负责调用和组合,正如房屋设计之于房子。


只学习硬技能

原地踏步,最后只能胜任一些基础性工作,缺乏了深层次的思考。

没有人只靠背诵《辞典》就可以学会写作;

正如没有人靠省吃俭用就可以攒下一个亿。


只学习软技能

会陷入一种卖弄技巧的误区,缺乏了底层基础的支持。

没有人是靠学习10W+标题方法论就能写出好文章的;

正如没有人靠演讲速成班就可以舌战群儒。

所以,什么时候该用硬技能,什么时候该用软技能?

答案很简单,

在合适的时候,做恰当的事

潮汕人有句俗话,形容好高骛远的人叫“未学行(走路)就先学飞”。


该运用硬技能打基础时,便要投入足够的精力,扎扎实实做好量的积累。

该运用软技能调用组合时,要学会发散,联系上下沟通左右,做好质的提升。

解决了分类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再想深一步,


为什么要区分硬技能和软技能?

“对于每个复杂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错误答案”

正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太熟悉,熟悉到陷入了框架的锚定效应,所以才需要跳出来思考。

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叫“A技能”和“B技能”。

再举例子,做饭是硬技能和软技能的搭配组合。

选购食材、处理食材是硬技能,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把牛肉处理腌制好,至于后面是跟青椒爆炒一番,还是跟番茄炖煮一番,还是不切块煎炸一番,取决于如何搭配组合。

还是拿牛肉说事。未经处理的牛肉,把它腌制好,变成了半成品。这个时候,我们有两个努力方向。

一是研究如何把牛肉切片、切块,从牛肉本身入手。

二是研究牛肉如何与其他食材搭配,组合成风情万种的菜肴。

也就是说,在硬技能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位于硬技能和软技能之间的,暂且称呼为高频技能的东西。

高频技能往往在一个系统中处于中间层次,一方面串起基础元素,一方面参与更加复杂模块的构建。

苦苦寻找的跳板,莫过于如此。


回归上面的问题,区分硬技能和软技能,是人为的分类。

核心在于告诉你,量变可以产生质变,质变离不开量变的积累

硬技能不是简单的10000小时定律机械重复,过程中离不开思考。

软技能不是简单的花拳绣腿卖弄技巧,离不开底层逻辑的支持。

如此循环往复,实现螺旋式上升。


敲黑板,划重点

复杂动作,离不开底层/基层动作的支持。

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总是原地踏步。

助力升级的,还有一个隐藏于其中的“高频技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硬技能”和“软技能”为什么它们对你的职业生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