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毛姆的《刀锋》让我知道:积极地投身生活才是应对虚无的最佳方案

《刀锋》是我看的毛姆的第1本小说。说实话,这本书没有震撼到我,书的一些细节没有深深的打动和触动到我,对人物也没有很深的共鸣,但是故事的内核有引发我的思考。

01

很多人都是伊莎贝尔

伊莎贝尔是一个正常女孩,她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而且是绝大多数人当中活得非常好的那一类人。

像她这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敢于承认和追求以及选择的人,其实也很勇敢,活得很快活。

虽然后来因为对拉里的爱而不得,她对苏菲的各种言语和行径很恶劣,还故意把酒留在房间,引诱苏菲喝酒,破坏苏菲和拉里的婚礼,但是她挺真实的。

人性往往幽微而复杂。可能在目前的阶段,不管是对于生活还是对于人性,我都抱有一种非常悲观的看法。作为个体,我不敢对人性抱有太多期待。所以对于书中的人物也就多了一丝理解和包容。

我很欣赏伊莎贝尔。她实际,优雅也勇敢。

02

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拉里

拉里辗转反侧,从巴黎到德国,到波恩,随后到印度,终于找到了他所认为的真理。

他真幸福,一个人能够能够想清楚他最在意的那个问题,能够找到答案,一定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一定是心思清明的。我好羡慕拉里,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拉里,不是人人都可以去模仿他的轨迹。

生活在俗世社会,很多人都身不由己。在物质尚未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普通人鲜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成就。

当然拉里之所以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除了财力上的支持,也归结于他强大的内心和他身上极为珍贵的品质,所以我不仅仅羡慕他,我还佩服他。

即便有钱,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那么不顾世俗社会的规范而行事的,他可以不接受长辈提供的体面工作,可以理智地拒绝所爱的人。他头脑清醒,极具专注力。

大家都玩的游戏,拉里选择不玩,他不怕被边缘化。但是凡尘俗世当中有几个人能够无所畏惧呢?拉里的追求,从结果上或者长的时间线上来看是比较潇洒的,但是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艰难之处。

在豆瓣上,点赞数最高的书评的作者说到,相对于西方人,华人要做拉里这样的尝试更为不易,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关系社会,从出生起就被关系深深束缚着,被人看得起是刻在基因里的天性。这种在乎别人眼光的心理是强大的枷锁,使我们的心灵不得自由。

的确如此,不是人人都可以效仿拉里,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他,我觉得目前的我就做不到。不管是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

很早之前我就想清楚过,我就是一个大概率女孩,大多数做的事情就是我大概率会做的事情。

但是我是不是真正内心想成为拉里但是又囿于现实,而无法成为拉里呢?我是不是真的羡慕他,如果有条件就一定会像他一样走出具体的生活,去远方寻找意义呢?

好像也不是。我佩服他可以有条件,有勇气不走大多数人的路,追求自己的路,但是我想要的生活其实跟大多数人区别不大,无非就是工作收入能让我比较体面舒服地生活,家人朋友平安健康,常伴身边,平时有时间去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以后真的能结婚,那就再加上拥一个合拍的伴侣。

我并不追求一种特殊的生活。拉里竭力寻求生活意义和终极真理,但是通过过去几年的探索和思考,我似乎已经朦朦胧胧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熬过苦难,追求体验,追求内心的平静。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和吃苦,拉里到处漂泊,寻求意义吃的是一种苦,我们为具体的生活和目标奋斗,吃的是另一种苦。各有各的选择,各吃各的苦。

03

什么是活着的意义和追求?

从生物学或者宇宙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存在真的是没有意义的。从生物学来看,活着就是活着,人只是由一堆物质或者细胞构成的;从宇宙的角度来说,就连地球的诞生都只是偶然,更何况是人类呢?地球存在着这么多的生物,可只有人类有思想,有烦恼,会思考活着的意义,会想要找到答案。

我也很想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从读大学起我就陆陆续续地思考这些问题。

我很想知道,在这个痛苦是人生常态的世界上要怎么泰然地活着,要怎么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随大流的我现在也在追寻着很多世俗目标。在我的理解里或者现实告诉我,这些世俗目标的获得,是内心清明快乐的基础。

有一个我关注了五六年的公众号作者,叫做李小墨。在自己的文章中,她分享成长历程,记录生活日常,我看着她一步一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自律,更有效率,最终在杭州买到了自己的梦中情房。

可是在实现了这个人生大目标之后,她的生活信念和意义开始发生了转变,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动荡期。以前的她追求极度自律,达成目标,现在的她觉得这些事情都没有那么重要了,她不想再过那种极度拼命,时间都被工作充满的生活了。

她想要活得轻松一点,放松一点,研究怎么样才能跟一家人过得更开心更幸福。

可是你看,是在实现了一个重大的人生目标之后,她内心才会发生这样的转变的。作为刚毕业一年的人以及在我的价值观体系里,我暂时没有资格这样做,我得先实现一些目标,才有空间、精力和资本去考虑那些东西。

并不是说这些东西就一定是相悖的。而是我确实没有办法只追求精神世界,没有办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然像拉里那样,纯粹追求精神世界,也不是我想要的,就好比,梭罗在瓦尔登湖旁独居两年写了《瓦尔登湖》,我乐意采撷这份精神果实滋润自己,但不会希望自己也可以在四下无人的幽静之处独居数日。

后来我还发现,每当自己正儿八经开始思考精神世界的时候,就是我想逃避现实世界的时候。当我投身于现实,积极面对现实,积极行动解决现实中一个个问题的时候,我不会羡慕拉里。什么时候人会思考生命意义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呢?遭遇不顺,感到痛苦的时候。

豆瓣书评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透彻和绝望之后,在生活苟且而零碎的细节里,也许,也许,我们千疮百孔的人生也终将能被精神可能性的光辉照耀。”

是啊,精神被照亮是发生在“透彻和绝望”之后,一个人的生活顺畅且快乐的时候,谁会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

但是,即便痛苦和绝望让我们内心生出这种诘问,积极地投身于具体的生活也才是面对生命意义这类诘问的最佳方案。

所以,对我而言,积极地投身生活才是应对虚无的最佳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毛姆的《刀锋》让我知道:积极地投身生活才是应对虚无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