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型还是感觉型

第二个维度是信息收集的方式,分为实感和直觉,实感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收集信息,比如眼看、耳听、手触、鼻闻、舌尝等五官来感受周围世界,并以此做出决策,但是直觉则不同,它是超越了具体感觉的东西,完全是毫无道理的感觉,就好比一个人去相亲,如果是实感倾向的人,更多关注的是这个人的长相、外形或者穿着打扮,甚至还能看到更细节的东西,是否有装饰物之类的,但是直觉倾向的人则忽略这些细节的东西,直接得出关于这个人的气场的感受,是不是靠谱或者直接说出是否是自己的菜等这种结论。所以导致实感型的人有可能是见树不见林,而从看到的更多是部分的内容,比如看到一片在地上的树叶时,可能分析的是叶子的形状、树叶的脉络以及输液的颜色,而直觉型的人马上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觉得秋天来了,一叶落而知秋,直接从所看到的而迅速得出结论。 实感型的人能区分一些事物的细微差别,比如女士买的唇膏的颜色稍微的差异或者一系列香水的味道的不同。而实感型的人可能这些区分简直让人挠头。 实感型的人对于问题需要具体精确地回答,而直接型的则喜欢用笼统的方式给出说明,比如你问一个实感型的人现在的时间,他的回答可能精确地几分几秒,而直接型的回答可能是非常概括或者笼统的说明,比如该到做什么的时候了,而不是直接给出具体的时间,比如该走了、或者该吃饭了。更形象的例子出现在同事和老公的表现的极大差异,比如提到某个时间点儿的时候,她老公表达出来的可能会说,哟,快11点了,她听后一阵忙乱,以为很晚了,结果看墙上的钟表的时候却发现才十点半。

实感倾向的人还喜欢做事按照固定的步骤和流程,比如看书或阅读的时候,虽然自己要获得的内容是中间的某个章节,但是也需要逐页阅读直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才罢休,而直觉型的却没有这样的规矩,自己想看哪章就自然地翻到哪章,可以跳跃进行,而没有任何的阅读障碍。实感型的人更愿意做一些能实际操作执行的动作,所以愿意从事手工活动,举一个爱因斯坦的例子,他小时候做的小板凳极丑,自己都不愿意拿出来,而他自己则在一些理论性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由他建立的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这些都不是能通过自己的感官能观察到的。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爱因斯坦是绝对的直觉型倾向。实感型的更相信自己所经历的,或者已经体验到的经验,所以如果向实感型的人推荐产品,要说明这种产品的口碑,已经有多少人用了,而且客户的满意度是多少。但是对于直觉型的人则需要不同的策略,这时就不能说明大家都在用,他会感到不够炫,对他的卖点体现在让他感到这是个限量版,不是那么轻易获得的。

直觉倾向的人如果看恐怖片,那么他可能会更加害怕,因为直觉型的人可能会由此生发出更多看不到的东西,会更加害怕,或者想象出那些没有的东西。也就是说直觉型的人会想到更多现在看不到的东西,会给人一些漂浮的感觉,会觉得没有脚踏实地,会让那些作为实感倾向的主管感到直觉型的下属执行力不够,嘴上会说,但是行动上较少,其实这些下属的优势就是能有更多的新点子或者创新型的想法,就需要主管考虑如何发挥这些下属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做战略绩效的人员,虽然从自己内在行为特征来说是实感型的,但是由于工作的要求,做战略的人需要从宏观角度来判断和确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一个在培训的时候发生的例子,直觉型的人很善于把讲师讲述的内容运用一种模式和相互关系的说明来阐述,也就是直觉型的人总让人思维上有高大上的感觉。他们也很愿意学习和处理概念性或原理性的事物,而对于具体事物可能不太感兴趣。课堂操作的做法可以提一个词,比如听到大海这个词,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如果是实感型的,更多想到的是大海本身的特点,而直觉型倾向的人则想到的是与大海相关的事物,比如沙滩、放松、忧郁、宽广等,从大海延伸出来的事物。

一个同学的经典案例是她自己在买房子的时候,从多个角度考虑所买房子的价值和实用性,性价比、地段、孩子未来的教育这些自不必说,更绝的是她在买之前就去那个小区进行试住,租住了和自己买的房子的房型和位置相同的房屋,而且观察不同时段的房屋采光、小区物业的服务态度、小区内居住的人员的素质等,收集各种数据来看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而如果是直觉的倾向,所有这些都不会考虑,就是进入自己要买的房子,用心感受,看自己的在这间屋子的感觉,甚至虽然可能是毛坯房,但是进入屋子后就能想象出对屋子设计和规划,尤其是能感受到因为这件房子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温馨。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觉型还是感觉型)